《阿毗达摩讲要》第 21 讲 业


五、业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业的分类来了解业的运作。

一种业:

思即是业。

佛陀说: “我说思即是业(Cetanà haü kammaü vadà mi)。”

以心所来说,只有一种心所——思——才能称为业。

两种业:

1.善业(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不善业(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除了善业与不善业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业?例如无记业?我们复习一下心的分类就会有答案。心依本性可以分为四类:1.不善心,2.善心,3.果报心(vipà kacitta),4.唯作心(kiriyà citta)。其中,不善心与善心都能造业,果报心与唯作心都属于无记(abyà kata),不能造业。因为果报心是只能体验由过去所造之业成熟的心,纯粹只是承受、体验, 其本身不能造业,所以不能说果报心是业。唯作心也纯粹只是做,而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所以也不能称为业。因此,果报心和唯作心都是无记,不能叫做业。

心也可以分为三种: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假如非要把无记心里的思也算作业的话, 则也可以称为无记业。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三种,但业却只有善业和不善业两种。

三种业:

1.身业(kàyakamma);

2.语业(vac?kamma);

3.意业(manokamma)。

身业是通过身门所造作的行为,语业是通过语言所造作的行为,意业是通过心念所造作的行为。换言之,身业是通过身表(kàyavi¤ ¤ 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语业是通过语表(vac?vi¤ ¤ 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意业是呈现在意门里的善或不善思。这三种业是通过所表现的门来说的。

这三业当中,哪种业最重?

意业最重!

佛陀在世时,有一种裸体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他们认为三业当中身业最重,即造作身体行为的果报最重,但佛陀说意业为最重。为什么呢?因为有些行为并没有动机,这种行为是不构成业的。但是,当你极度憎恨一个人时,尽管还没有付诸身体的行动或通过语言的表达,但你在心里已经造了很强的业。例如一个人想杀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机会,尽管如此,他已经造了业。所以说,身业与语业唯有在意业(思, 即动机)的操纵下才构成业。 善业、不善业都一样。没有思的主导,只是身体行动或语言将不能造业。然而,即使没有身或语的表达,纯粹的意念也是造业。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 1 颂中说:

? Manopubba? gamà dhammà , manose??hà manomayà ;

manasà ce padu??hena, bhà sati và karoti và ;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 va vahato padaü . ?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苦随彼,如轮随兽足。”(Dhp.1)

对于受蕴、 想蕴、 行蕴三种名蕴,意 (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 如果一个人拥有贪婪等三种意恶行, 才会说出虚妄语等四种恶语, 或者造作杀生等三种身体的恶行。 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恶业成熟, 堕落四恶趣或投生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将会跟随着他,犹如牛车的轮子紧跟随着牛的脚印一样。

佛陀又在第 2 颂中说:

? Manopubba? gamà dhammà , manose??hà manomayà ;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 sati và karoti và ;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 yà va anapà yin?. ?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乐随彼,如影随于形。”(Dhp.2)

对于受、想、行三种名蕴,意(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 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 如果一个人拥有无贪等三种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种语善行和三种身善行。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善业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善业能带来快乐,犹如影子紧跟着身形一样。因此在三业当中,意业是最重要的。

四种业:

业可以依产生的作用、成熟的时间、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后顺序而分为四类,每一类又各分为四种,因此共有 16种业。

业的四分法涉及到业的具体运作,这将在下一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