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25 讲 离心路


五、临死心路

在有情的生命期间,心总是不断地生灭,六门心路交替生起,在六门心路之间间隔着有分心。 到了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称为“临死心路” (mara?à sannav?thi)。 在这个心路后,一期生命就宣告结束。

所有的心都必须有对象,临死心路也不例外,它的目标是业、业相或者趣相的其中一种。 虽然有情在临死前有可能体验到各种不同的对象, 但是作为临死心路的所缘却只有一种。 例如索纳尊者的父亲在临死前曾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趣相:当他生病时看见狗跑上山来咬他, 这是地狱的趣相;当索纳尊者以他的名义供花给佛塔并让他随喜后,他看见去世了的妻子从天上下来,这是天界的趣相。很多人在临死时能见到不同的影像, 或者自己一生的往事历历在目,这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在争着成熟。

虽然有不同的业在临死时争着成熟, 但只有一种业能带来投生,而其他没有机会成熟的业只能作为支持业。例如前面讲过的富家子的故事,他在临终前欢喜供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是善业, 但临终时又对那个妓女产生贪爱之情,这是不善业。 从他后来投生为树神来看, 令生业应该是供养的善业,假如不是对那个妓女产生贪爱这种低劣的业拉着他,他可能会投生到更高的天界。所以,临死时不同的业有时会争相成熟,并影响获得成熟的令生业。

一个人本来可以因为善业而投生到富贵人家,但也有可能在临死时心生贪念,虽然最终还是依善业投生,但是由于贪心在拖后腿而投生为贫贱之人。所以, 令生业为主,其他业为辅, 它们互相影响。如果大家有机会修到缘起,在观照自己很多的过去世时,将能明白临死时成熟的业和结生之间的关系。

临死心路是如何运作的呢?下面是欲界有情临死心路的运作规律。

有情临终之时,在心路末端或有分灭尽时,死亡心生起,代表一生的终结。

有分心不断地生灭。 有分心灭去后, 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 随后生起五个速行心。 在一般的欲界心路中, 速行心生起七次,但是临死速行心路是一期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心路,那时作为其依处的心处色已经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像在生命期间那样支持速行生起七次。 五个速行心生灭之后,有可能生起两个彼所缘,有可能落入有分,也有可能生起死亡心。死亡心一灭去,即宣告这期生命的终结。

死亡心灭去时,无间断地生起结生心,标志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死亡心随生即灭,接着毫无间断地生起结生心。 结生心标志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心的生灭犹如河流一般,不会间断,一直流下去,称为“名色相续流”。同样地,死和生之间也不可能有任何的间断,所以死亡心和下一世结生心之间的关系在二十四缘中称为“无间缘”(anantarapaccaya)和“等无间缘”(samanantarapaccaya)。“等无间”意即完全没有间断。

为什么称为“结生” ?结生的巴利语 pa?isandhi 由 pa?i(反向) + sandhi(连结,连接)组成,意思是将两世连结起来,中文意译为“结生”。名色相续流总是顺着时间往前流逝,它们不间断地灭去又生起,而结生心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它能把今世的生命和前世的生命连接起来,所以称为反向连接。因为将两世连结起来,故称结生(pa?isandhi)。⑿

结生心是新生命的第一个心识刹那。死心还属于前一期生命,而从结生心开始,即是一个新的诸蕴、新的生命。

上座部佛教对“中有”的看法

因为名色或者生命犹如河流一般没有间断,所以上座部佛教并没有“中有”之说。

中有,梵文 antarà -bhava,又译为中阴、中阴有、中阴身。antarà 意为中间,间断;bhava 意为生命,有,存在。按照梵文佛教的解释, “中有”是指众生自死亡至来世受生之间的生命状态。

“中有”是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执持的说法。说一切有部认为: 有情在死亡的时候, 如果生缘尚未具足,于是由意所生一种化身,叫做“中有”。中有依靠食香来资养其身,并不断寻求下一世往生之处,所以“中有”又名为意成、求生、食香等。 然而,佛教各部派对“中有”的有无是颇具争议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部派都坚持没有中有。即使对于 “中有” 期间的长短, 有部论师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毗婆沙师认为中有乐求生有,故不久住;世友论师认为中有最多七日,若生缘未具,则数死数生;设摩达多认为中有最多能住七七日,不得超过;法救论师则认为中有无定限,若生缘未和合,则中有恒存。后来,“中有”说被北传大乘佛教所吸收,并多执为住立七七四十九天。 这些说法载于《大毘婆沙论》《俱舍论》 《顺正理论》《瑜伽师地论》等北传大小乘论典中。

到底有没有 “中有” ?上座部佛教并不认为有 “中有” ,因为业报的成熟不会停滞,所以死和生之间也不可能会间断。即使在生命期间, 业果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成熟的, 更何况是在临终之时。 在生死流转过程中, 业果的成熟是不会中断的,更不会停顿一段很长的时间。 一个人面临死亡时,其临终成熟的业即带来下一世的结生。

临死心路通常是意门心路,但也可以是五门心路。

死亡心之前通常是有分,但也可以是速行或彼所缘。

临死心路是一期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 它本身缺乏造业的能力,而只是作为即将成熟的过去业成为令生业的管道。

下面,我们将举出三个由人投生到天界、投生到恶趣和投生到梵天界的例子,来解释死生的过程。在讨论时,请注意两个要点: 心与所缘。 因为通过辨识、 分析所缘,我们才可以知道哪一种业属于令生业。

一、投生到天界的例子

每个众生的有分心都有它自己的目标,假如这个人今生有分心的目标是莲花,莲花是业相。

今生有分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因为前一世临死速行的目标, 和今生的结生心、有分心与死心的目标相同。同样地,今生临死速行的目标, 和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标也是相同的。如果今生临死速行的目标是业,那么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标也是业。如果今生临死速行的目标是业相,那么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标也是业相。如果今生临死速行的目标是趣相,那么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标也是趣相。

一个有情能投生为人, 说明他是由过去所造的善业成熟而投生的。

这个人今生发愿来世能够投生为天人。 希望投生为天人的愿望在缘起支里属于“无明、爱、取”。

1.无明是他错知有天人的真实存在。

2.爱是贪求和渴爱天人的生命。

3.取是执取天人的生命。

因为他发愿下一世投生为天人,于是他去做善行,这些善行在十二支缘起里属于“行”和“业”,行和业包括十种作功德事中的任何一种。

在此以他恭敬供养饮食给比库为例子。这个人发愿下一生投生到天界, 然后用饮食供养给托钵的比库。这种布施供僧的善行在他临终时成熟,他体验到自己犹如重新在布施供僧一般,这是业,临死心路的所缘也是业,然后他投生为天人。因此,他下一生 (天人) 的结生心、 有分心的所缘也是布施的业。

所以,投生天界的果报和他希望投生到天界的烦恼、 业有关。下面再来看一看他的临死心路和结生之间是怎样运作的。

这个人已经生命垂危,寿命将要终尽了,在临死心路生起之前还是有分流。有分流取的目标是莲花,这是他前一世临终时所看到、体验到的目标。之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 把心流转向于即将成熟的业,这种业被他体验为犹如重新把饮食布施给托钵的比库一般。

这个意门转向灭去后,接连生起五个速行心。在生命期间的速行心是负责造业的,但由于临死心路是一期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心路, 速行心的造业力量很弱,它只是作为即将成熟的业带来下一生的管道而已,所以这五个速行心所体验到的目标是他在布施供僧。

速行心灭去之后,有分心继续生起,这时有分心的目标仍然是他前一世临终的目标,也是他今生结生的目标。有分心灭去后,生起一个死心。由于在一生当中,死心和有分心、结生心的目标都一样,所以,死心取的目标仍然还是莲花。

离心路只有三种心:结生心、 有分心和死心。结生心发生在一期生命的第一个刹那,而死心只发生在一期生命的最后一个刹那, 期间只要心流处于不活跃的状态, 则有分心持续不断地生起。 结生心、 有分心和死心都属于同一种果报心,而且所取的目标也是相同的。例如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那么整辈子生起的有分心都是这种心,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刹那,生起的死心还是属于这种心。 所以,不应误解为“今世的死心的目标,就是临死心路的目标”。

死心灭去,这个人的生命就结束了。紧接着是立刻在天界结生。 天人往往是化生的,不需要入胎,一旦结生即六根俱全,不需要像人那样,从受精卵(kalala)开始,慢慢长成小胚胎,再长成小胎儿,要经过九月住胎。这个天人结生心的所缘是什么?和前世临死心路的所缘一样,即他布施供僧的业。结生心灭去后,有分心紧接着生起, 有分心的所缘仍然是布施供僧的业。

了解了有情死生之间的心和所缘的关系之后,下面再从业果关系方面来分析。 这位天人的结生心、 有分心和他过去生所造之业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他过去所造之业属于欲界善业, 该业成熟而使他投生为欲界天人,所以, 投生为欲界天人属于果报,这种果报是由他所造的欲界善业带来的。欲界善业在什么时候成熟才能投生为天人?必须在临终的时候成熟并作为令生业,才能令这个人投生到天界。

二、投生到恶趣的例子

下面再举一个由于杀害动物的不善业成熟而堕落到恶趣的例子。

今生是一个人, 假如其有分的所缘是莲花,莲花是业相,说明他今生能投生为人是由于过去生造作的善业成熟所带来的。 虽然过去的善业使他投生为人,但他今生却没有很好地珍惜, 经常杀生,例如捕鱼并宰杀来卖, 或者杀鱼煮来吃。杀生的业在他临终时成熟, 其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杀鱼, 于是他看到自己正在杀鱼,杀鱼的影相属于业, 于是他下一辈子投生为动物。下一辈子结生心、有分心的所缘仍然是杀生的影像,这属于业。

再以心路来讲解,今生有分心的对象是莲花。 有分心灭去后, 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五个临死速行心,其所缘是杀鱼。 此时的速行心和过去杀生时的心属于同一类心,都是瞋根心。虽然业早已造下并灭去了,但是由于业力的关系, 临终速行心体验此业为犹如重新造作一般。速行心灭去后又落入有分,有分的对象仍然是莲花。 有分灭尽后生起一个死心。死心灭去,宣告这个人生命结束,紧接着在畜生趣里结生。这只畜生的结生心所取的目标即是杀生的业。结生心灭去后,生起的有分心还是取杀生的业为目标。

上面两个是欲界投生的例子。

三、投生为梵天人的例子

色界结生是指证得色界禅那者,死后投生到梵天界成为梵天人。

今生是一名证得禅那的修行人,假如有分的所缘是莲花,说明过去所造的欲界善业使他今生投生为人。今生临死心路的所缘是禅相,禅相属于业相。发愿投生到梵天界的得禅那者, 其禅那一直维持到临死时都不退失, 那么, 禅那善业将成为他的重善业而优先成熟,使他下一生投生为梵天人。

如果此人习惯于修习入出息念,在临终时出现的通常是入出息似相。由于没有其他的欲界善业能和禅那善业相提并论, 当禅相出现时,他的心很自然地投入禅相,并作为临死心路的目标。 临死心路灭去后又落入有分,有分还是取前一世临死心路的目标。有分灭尽后死心生灭, 宣告他已经去世,紧接着犹如从梦中醒来一般投生到梵天界成为梵天人。 该梵天人的结生心、有分心的所缘是禅相。

禅那善业有多强?

首先,从身体、 容貌来看。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衰老,随之产生很多病痛,最终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即非常高大、庄严、光明, 而且不会衰老,也没有任何身体的病痛。天人看待人类, 就好像我们看癞蛤蟆一样,但是欲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会感到害羞,为什么?因为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很丑陋。 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过是由欲界善业产生的,而梵天人则是色界善业成熟的结果。

其次,从寿命来看。天人的寿命即使再长,都长不过梵天人的寿命。例如第五禅善业成熟能投生到广果天,广果天的寿命是 500 大劫。若用人的生命去计算一个大劫的时间,此人死了又生无数次,假如他的骨头不腐烂的话,把这些骨头堆成一座长、宽、高各 16 千米的大山,一个大劫还没有结束。 一个大劫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啊! 而广果天梵天人的寿命有 500 大劫。

所以,从果报上来说,欲界善业根本无法和色界善业相提并论。想要培育色界善业,就应当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 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善业用来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为解脱资粮, 作为断除烦恼的巴拉密,这种善业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称为“定觉支”(samà dhisambojjha? ga)——这种定力是证悟正觉的条件、因素,即佛陀所说的正定(sammà samà dhi)。

对于成就无色定者来说,若是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 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概念法;若是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临死心路的所缘是广大心,即空无边处禅心和无所有处禅心。这些都是业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 不少华人相信“人死变鬼” 。如果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为鬼。因为相信 “我死后变成鬼” 是一种无明和邪见, 这种无明和邪见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为鬼。因此,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学习了业果法则后, 就不应该相信人死了一定会变鬼,而应该相信随业投生。

⑿《导论义注》解释:“因为把前生无间断地连结起来而转起再生诸蕴、再生,所以称为结生义、再生义。”(Yasmà pana purimabhavena anantarabhavapañisandhà navasena pavattà upapattikkhandhà punabbhavo, tasmà vuttaü - pañisandhiattho punabbhavattho'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