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10 讲 美心所


七、离心所

还剩下 6 个美心所,它们又可以分为三组:一、离心所,二、无量心所,三、无痴或慧心所。

下面先讲离心所(virati cetasika)。离,巴利语 virati,即远离身恶行等(kà yaduccaritato virati kà yaduccaritavirati)。

特相:不违越身恶行等事,即是说不践踏。(kayaduccarità divatth? naü av?tikkamalakkha? à , amaddanalakkha? à ti vuttaü hoti)

作用:回避身恶行等事。(kà yaduccarità divatthuto sa? kocanarasà )

现起:不做。(akiriyapaccupa??hà nà )

近因:信仰、惭、愧、少欲等品德。 (saddhà hirottappaappicchatà digu? apada??hà nà ) (Vm.475; Dhs.A.p.177)

离心所依其所远离的恶行对象分为三种,故有三种离心所: 一、正语(sammà và cà ),二、正业(sammà kammanta),三、正命(sammà -à j?va)。这三种心所属于八支圣道中的三项要素。

第一,正语,即远离恶语、不好的语言。恶语分为四种:

1. 虚妄语(musà và da), 又作妄语、虚诳语,即骗人的、不真实的话。虚妄语不仅仅指口头上的,还包括通过文字、文章、网络、报章杂志说假话,制造假新闻、假报导等。总之,没有看到的说看到,没有听到说听到,不知的说知道,没有觉得的说觉得;或者看到的说没有看到,听到的说没有听到,知道的说不知道,觉得的说不觉得。只要心存欺骗并且表达出来就是虚妄语,不存在所谓的“方便妄语”。

2.离间语(pisu? à và cà ),又作两舌,即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把这里听来的话告诉另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话又告诉他,使他们两人的关系破裂、分离。任何关系,包括朋友与朋友、夫妻、父子、同事之间的关系,只要从中挑拨离间,这就是离间。

3.粗恶语(pharusà và cà ),又作恶口,即骂人,说难听的、使人难堪的话语。无论毁谤也好,讽刺也好,讥笑也好,总之使人难堪的粗言烂语,都是粗恶语。

4.杂秽语(samphappalà pa),又作绮语,即淫词艳曲,或毫无意义、言不及义、使人增长散乱、忘失正念的语言。

第二,正业,即远离身的恶行。身的恶行包括三种:

1.杀生(pà ? à tipà ta),即杀害有生命的身体,断除他们的生命。同时具足五个条件即构成杀生:?对方是生命,?知道是生命,?有希望对方死的意图,?付出行动,?对方因此而死。

2. 不与取,巴利语 adinnà dà na 的直译,即偷盗。 adinna是没有给与的,à dà na 是拿取。只要不是属于你的东西,用任何方法手段去拥有、占有,称为不与取。

3. 欲邪行(kà mesu micchà cà rà ), 又作邪淫。 kà mesu 是对欲望,在此特指性欲;micchà cà rà 是邪行、不正当的行为。欲邪行是指和没有资格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发生两性关系。

第三,正命。这里的命是指谋生、活命、生计,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赚钱。正命是正当地获得财富,而不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赚钱。避免从事不正当的谋生方式,称为正命。

在《增支部·第 5 集》 提到有五种不正当的谋生方式:

1.从事刀、枪、军火等武器的制造与买卖。

2. 买卖人口,即人贩子,从事非法劳工的输入也属于这一类。

3. 饲养与买卖供屠宰用的动物, 例如养猪、养鸡、 菜牛等都是供人屠宰的动物。

4.贩卖麻醉品。贩卖各种酒类,以及鸦片、摇头丸、海洛因等消遣性麻醉品,或从事制造酒类等。这里的麻醉品是指消遣性的麻醉品、毒品,医生把麻醉品作为医药用途并不算邪命。

5. 贩卖毒药,也包括杀虫剂,可以使生命中毒、死亡的毒药。(A.5.177)

从事这五类行业称为邪命。这里的邪并非邪恶,而是不正当的意思。当然, 邪命还包括从事色情行业、博彩业、猎捕渔、屠宰、开海鲜店等等。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会带来恶报、不善的果报,用这些谋生方式赚来的钱财,属于不正当得来的钱财。所以佛教所讲的不义之财,不仅包括使用欺骗、偷抢等手段得来的,也包括从事贩卖军火,贩卖杀虫剂、毒药、烟酒、麻醉品等赚来的钱财。作为佛弟子不应当从事这些职业,因为这些职业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

离又可表现为三种方式:

第一,自然离(sampatta-virati)。当一个人省思到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即使出现作恶的机会也不去做,称为自然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只要我不去作恶,不去害人就行,不用信佛,不用持戒。自然离是说有一些人并没有信仰、没有持戒,只是省思到曾受过的教育,做这样的事情是不适合的;或者因为害怕做了某件事后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做了某件事情后名誉会受损,所以他不去做,这些都是自然离。好像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认为自己读了圣贤书,许多事情就不应当做,做了有失身份,有损己德,这也是自然离。正所谓“非礼莫视,非礼莫闻”,这些人自然而然不去做有损自己德行的事情,属于自然离。

第二,受戒离(samà dà na-virati)。受了戒之后,即使捨弃生命也不违犯恶行,称为受戒离。对在家人来说,受了五戒就不应做违犯五戒的事情。这里所说的“离”是指当犯戒的因缘出现时,产生不去做的心才叫做离,没有因缘出现时就不叫离。相信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没有离心所。为什么呢?因为离心所并不是一切时都生起的,唯有在犯戒因缘出现时才生起的。假如这时有一只蚊子飞来叮咬你,你想一巴掌把它拍死,可是一转念,你想到自己受了戒,不能够杀生,于是把它吹走,这时离心所就生起,叫“正业”。

又如别人打电话邀你出去,你不想去,想编个藉口敷衍过去,这时你突然想起已经受了戒,不应该说谎,就说: “我现在不想去,改天吧。”不说虚妄语,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克制自己远离虚妄语,不说假话、骗人的话,此时离心所就生起,这叫“正语”。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连话都不用说,就谈不上正语了。假如有人想和你合伙卖酒,或者想请你帮忙做假帐偷税漏税,这时候你想“我是佛弟子,不应该做这些事情” 并拒绝了对方,此时 “正命”离心所就生起。对于出家人来说更是这样,出家人为了守持清净之戒,为了避免违犯任何大小轻重之戒所生起的心就是离心所。对在家人来说,只有面对诱惑他、引诱他的所缘,或者濒临犯戒的那一刹那,他产生不去做这些行为的心理作用,称为离心所。如果没有那些外缘的话,离心所就不会生起。

第三,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正断离是与圣道相应之离,唯有圣者才具备。禅修者在证悟初道入流道的时候,正断离就生起。从此以后,他连想要杀生的念头都不会生起。这是圣者的素质,即使在家初果圣者,他也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违犯五戒,造作五种恶行,即:1. 杀生;2. 不与取; 3. 欲邪行; 4. 虚妄语; 5. 服用酒类等麻醉品。这是在家圣者的素质。(Dhs.A.p.146-147)

佛陀在《律藏·遮诵戒篇》、《增支部》第 8 集等经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诸比库,凡是由我为诸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的危难也不会违越。

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陀的教法犹如大海,大海始终都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海岸线,不会违越,一旦违越就会发生诸如海啸等大灾难。同样地,在佛陀的教法中,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戒律),佛陀的弟子们都不会违越,即使有生命的威胁,他们也不会故意去犯戒。

再用佛陀说的这一句话来对应这三种离,第二种离是凡夫弟子之离。对于凡夫弟子来说,当他受戒之后,下决心即使连生命有危难都不去违犯,这称为受戒离。正断离是圣者之离,圣者连想要故意犯戒的念头都没有——当然不排除他不知道,因为即使是阿拉汉,有时都会无意地违犯一些戒,但他们不可能故意违犯。例如阿拉汉外出托钵,有人将钱装在袋子里放进他的钵中,他并不知道,但还是犯了接受金钱学处。因为他是无心的,所以虽然犯了戒,但不会障道,也没有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