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第二十四章 菩萨行

【原文】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肇曰:大乘之行,无言无相,而调伏之言,已形前文。今将明言外之旨,故二俱不住。二俱不住,即寄言之本意。即调伏之至也。)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肇曰:不调之称,出自愚人。调伏之名,住自声闻。大乘行者,本无名相,欲言不调,则同愚人。欲言调伏,则同声闻。二者俱离,乃应菩萨处中之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

【白话解】

文殊师利!有病菩萨应这样调伏自己的心。不执着于调伏心,亦不是无意于调伏心。

为什么呢?如果全无意于调伏心,是愚人法。如果执着于调伏心,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这两种法,是菩萨行。

在生死海中而不作染污行,住于涅槃境界而不取灭度,是菩萨行。

【原文】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什曰:谓行三脱而不证也。)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言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一大乘行乎?何则?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德斯行。万德斯行,故虽无而有。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是以此章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不异也。久已超度,而现降魔者,示有所遇耳。)

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到求证者,非时也。)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肇曰:正位,取证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强者,差而不证也。)

【白话解】

以圣贤心行凡夫事,不是凡夫行,不是圣贤行,是菩萨行。

既不是污垢行,也不是清净行,是菩萨行。

虽然与魔同行而显示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虽然寻求一切智而不急于求成,是菩萨行。

虽然观诸法不生得无生忍而不取证,是菩萨行。

【原文】

虽观十二缘起①,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肇曰:观缘起,断邪见之道也。而能反同邪见者岂二乘之所能乎?)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肇曰:四摄摄彼,慈惠之极,视彼如己而能无著也。)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肇曰:小离离愦闹,大离身心尽。菩萨虽乐大离而不依恃也。)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肇曰:三界即法性,处之何所坏焉?)

【注】

①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十二因缘,才有妄识的生灭。

无明,是兴造一切生灭的根本;行,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识,包括六识和藏识,还有一种对意识进行深加工的末那识,共称八识;名色,指五蕴;六处,即六尘;触,指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受,即领受,把根尘和合的感觉领受下来;爱,对领受的感觉作分别,对顺心的生起贪爱的心;取,有了贪爱,便想取为己有;有,想取为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边十种因缘和合,生起了一个妄识,生起了一个苦恼;老死,生起的妄识变异、坏灭、消亡,就说是老死。前一个妄识坏灭之时,后一个妄识已生出来了。前灭后生,生了又灭,不断循环,便说是生死轮常转。

无明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依无始妄想熏习的藏识所生。当一个人处在很安静的状态中时,无思无虑,却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烦恼不安,脑子里会突然冒出某种古怪念头,就说这是无明烦恼。在禅定中出现的幻相也是这个道理。

【白话解】

虽然观十二缘起法而能随意游走于邪见之中,是菩萨行。

虽然摄受一切现前众生而不贪爱,是菩萨行。

虽然乐于远离一切虚妄身心相,而不依于身心尽,是菩萨行。

虽然不离三界行世间事,而正法圣慧不坏,是菩萨行。

【原文】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众德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相,欲除取众生相。)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作,欲不造生死。)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行无起,欲灭诸起心,而方起诸善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肇曰:六度,无相行也。无相则无知,而方遍知众生心行也。)

【白话解】

虽然观诸法空寂而不舍有为,以培植基本功德,是菩萨行。

虽然作无相观而不舍众生,化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然行无作观不造生死,而示现受生之身,是菩萨行。

虽然行无起观断除因缘,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六波罗蜜而能周遍了知众生的心法、心所法,是菩萨行。

【原文】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肇曰:虽具六通而不为漏尽之行也。)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肇曰:取其因而不取其果。可谓自在行乎)

虽行四念处①,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菩萨虽观此四,不永离而取证也。)

虽行四正勤②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法行四正勤,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不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③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肇曰:虽同小乘行如意足,而久得大乘自在神通,如意足神通之因也。)

【注】

①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都不可得。

②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出,已生善法令断长。

③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坚定不移;勤如意足,坚持不懈;心如意足,集中专一;观如意足,智慧观照。

【白话解】

虽然行于六种神通而不灭尽烦恼,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不贪图住于梵天境界,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生于各禅天,是菩萨行

虽然修行四念住而不离世间的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虽然修行四正勤而不舍关于身心精进的有为法,是菩萨行。

虽然修行四如意足而得神通自在,应物而作,是菩萨行。

【原文】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唯一自修己根,不善人根。菩萨虽听其自修,而善知人根,令彼我俱顺也。)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①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行八圣道②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同声闻根力觉道,其所志求,常在佛道也。)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注]

①七觉分:正确简择,日见精进,心生喜悦,身心轻安,不失正念,摄心入定,一切善念恶念、善法恶法悉皆舍离。

②八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当的营生),正精进,正念,正定。

【白话解】

虽然修得信勤念定慧五根而善分别众生根智利钝,是菩萨行。

虽然修得信勤念定慧五力而乐于寻求佛之十力,是菩萨行。

虽然修行七觉分而能分别了悟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声闻八圣道而乐行寻求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虽然修习止观助道种种法门,而不会堕于毕竟寂灭的空见,是菩萨行。

【原文】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修无生灭、无相行者,本为灭相,而方以相好严身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行小乘威仪,而不舍大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究竟净相,理无形貌。而随彼所应,现若干象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空本无现而为彼现。)

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成佛转*轮,入涅槃而不永寂。还入生死修菩萨法。)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白话解】

虽然修行诸法不生不灭,而并非不顾自己的形象,以好形象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虽然行住坐卧表现声闻辟支佛的威仪而不舍大乘佛法,是菩萨行。

虽然随诸法究竟清净相而行,而随缘应机示现种种化身,是菩萨行。

虽然观诸佛国土寂净如虚空,而示现有众生能见的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虽然得佛道正智如如自在无碍能转*轮入于涅槃,而不舍菩萨之道,不入涅槃,是菩萨行。

维摩诘讲了这一席话,文殊师利带来的大众,其中八千天子都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