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16)


076、不空不有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对而立的概念。空,指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虚而不实,有如镜花水月。有,指空并非龟毛兔角那样虚无,故又称假有。

据《注维摩经弟子品》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宛义也。”

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观”,与中土无过无不及之中庸相类。佛教认为,一切事物迁流无常,而又相续不断,才是离开边见的中道,因此认为“夫法者,非空非有,难用诠叙”。

不空不有尊者经过长期禅定观照,悟了空之真谛,达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077、周利盘特尊者

周利盘特尊者,侍统十八罗汉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时舍卫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同为佛陀弟子。因前世为僧时精通佛典而秘不传化,所以转世后鲁钝无比,凡学之教法,随诵即忘,故时人戏称为愚路。后得佛陀加以点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尘除垢”一语。尊者于日清扫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谛,业障渐除。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据传,尊者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唐代善绘罗汉之贯休,曾为尊者作画,其形像为身坐于枯树中,举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庆友)所说《法住记》,将师列于十八罗汉之第十六位,西藏所传者,则列师于第十一位。

周利盘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罗般陀,略称般陀、半托伽。意译为小路、路边生。

078、瞿沙比丘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为婆娑四评家之一。瞿沙,意译曰妙音、美音。《俱舍光记》二十称他音声妙,故名妙音。

相传,瞿沙前世为狗,曾用犬声将佛请到家中供食,因此善举,转世为人,声音美妙。阿育王时,他住在善提树伽蓝中修行。时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双目失明,瞿沙应邀为其诵经,太子双目重见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箫状,正是象征瞿沙美妙悦耳,且能医治各种疾病的声音。

079、师子比丘尊者

师子比丘尊者,被禅宗尊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罗门种姓,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其父崇信佛教,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学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鹤勒那进宫说法,尊者向他请教如何使用心力学佛,鹤勒那语意玄妙且引人入胜,讲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当下决心出家为僧,师事鹤勒那。

鹤勒那随即传正法眼藏给尊者,并预示师子后半生的劫数所在,嘱咐他要善自护持,言毕,鹤勒那灭度。其时,罽宾国有五位修禅僧人,悟性过人,能言善辨。尊者远游罽宾与五众论道,挫败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闻遐迩。

罽宾国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与尊者相见后,拳手伸开,并将握于掌心的后颗珍珠献给师子。尊著认定与童子前生有缘,遂将法衣传给童子,是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终为外教所污陷,被罽宾国王所杀。当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礼葬比丘。

080、修行不着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诸民说义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规定修习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进行修炼。著,即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言演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释门归敬仪》卷中亦说:“著是病本”。可见,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执著于外部俗事的干扰,心胸开朗,一心行善,方能证得阿罗汉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过戒定慧的实践,对任何事物不执著,心如明镜止水,故人们称之为修行不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