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63)


311、会法藏尊者

会法藏尊者,为阿弥陀佛的前世身。又称法藏比丘。

原是一位国王,捐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法藏。法,谓法性;藏,为含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直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他发誓要拔众生于生死苦海,选择了西方安乐佛果,并发四十八愿,大地震动,天花飘落,法藏立刻证果,号称阿弥陀佛。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即法的积聚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

法藏,音译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

312、常欢喜尊者

常欢喜尊者,即常欢喜菩萨。

据《大方广如来藏经》载,尊者曾参加过佛陀举行的法会。他恭敬供奉过无数佛,得有大神通力,无所畏惧。他能转不退*轮,总持空藏法门,不舍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济世度人之心。

众生有礼敬称呼其名者,皆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

313、威仪多尊者

威仪多尊者,威仪,指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轨。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乃佛徒具足众戒者应遵守的生活准则。

诸佛、菩萨及比丘僧众,坐作进退各有规度,称之为仪。坐作进退容仪可观,称之为威,谨守威仪规度,可以禁除贪、瞋、痴三毒,使心身清净,永无烦恼。他规度具足,慎行无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无论是坐于床、地,或者坐卧于枯草干叶之上,心中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调协心思,排除世俗恶业的干扰,安住于佛性之中。

此外,他尚有细行威仪三千,菩萨威仪八万四千。举手投足,无不循规合度,慎行无误,因而证得果位。

314、头陀僧尊者

头陀信尊者,或即唐代镇州龙兴寺释头陀。陀,意为抖擞,抖擞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著。头陀信即实行头陀修行方法。

据《宋高僧传》卷三十《唐镇州龙兴寺头陀传》载,尊者出生于贫穷之家,父母以开磨坊为生。头陀幼年器度温润,有长者的规仪。其父让他守磨,到夜深时分,头陀看到驴、牛己很疲惫,便放开驴、牛去吃草、饮水,自己代替驴、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为之罢业。头陀请示出家为僧,父母答应了他的要求。

尊者曾修习十二头陀行,极为艰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换,身上披着破破烂烂的粪扫衣。随时按照佛法检查自己的言行,随时驱除尘障,住心于佛性的修养因而获得证果。他深受信奉佛教者的敬重,却不受人供施,号为“抖擞上人”。

315、议洗肠尊者

议洗肠尊者,天竺人。晋时来洛阳。

尊者以洗肠涤胃为喻,教诲众生忏悔罪恶,清净心性而获安乐。现种种神异,以弘寺法,其右乳边有一肉孔。时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昼。遇朔望日,至水边引肠胃涤之,复纳之入腹内,后世常有人谓信佛曰洗肠。中士称之为“洗肠罗汉”。

他告诫众生,要经常观想十方圣贤利益众生的功业,对照圣贤而忏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涤肠胃,可灭一切罪、一切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