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第二卷 中土禅宗(2)


二、【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

【1-1、北宗神秀禅师】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开封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识之,深加器重。

祖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礼。

师有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神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1-2、嵩岳慧安国师 】

嵩岳慧安国师,﹝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伦,八女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荆州枝江人也。姓卫氏。隋开皇十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师曰:「本无名。」遂遁于山谷。

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炀帝征师,不赴,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衡岳,行头陀行。

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于是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

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师曰:「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师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溪。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

后尝问师:「甲子多少?」

师曰:「不记。」

后曰:「何不记邪?」

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

后闻稽颡,信受。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岳。

是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己酉灭。时称老安国师。﹞

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门人建浮图焉。

【1-3、蒙山道明禅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

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

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

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

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

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

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

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

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五祖下二世(北宗秀禅师法嗣 ) 】

【2-1、五台巨方禅师 】

五台山巨方禅师,安陆人也。姓曹氏。幼禀业于明福院朗禅师。初讲经论,后参禅会。

及造北宗,秀问曰:「白云散处如何?」

师曰:「不昧。」

秀又问:「到此间后如何?」

师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应机无爽。寻至上党寒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化二十余年,示寂,塔于本山。

【2-2、中条智封禅师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姓吴氏。初习唯识论,滞于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方见秀禅师,疑心顿释。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峰,不下山十年,木食涧饮。

州牧卫文升建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

师曰:「日从蒙汜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师来往中条山二十余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门人于州城北建塔焉。

【2-3、降魔藏禅师】

兖州降魔藏禅师,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毫掾。师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福院明赞禅师落发。后遇北宗盛化,便誓抠衣。

秀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

师曰:「有佛有魔。」

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

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秀悬记之曰:「汝与少皞之墟有缘。」

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

【2-4、寿州道树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也。姓闻氏。幼探经籍,年将五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明月山慧文为师。师耻乎年长,求法淹迟,励志游方,无所不至。后归东洛,遇秀禅师,言下知微。

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

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唐宝历元年,示疾而终。

【2-5、嵩岳安国师法嗣--福先仁俭禅师】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谓之腾腾和尚。

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

后曰:「不会。」

师曰:「老僧持不语戒。」

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2-6、嵩岳破灶堕和尚】

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

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

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是甚么人?」

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

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

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径旨,便得生天。」

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

侍僧无言。师曰:「会么?」

僧曰:「不会。」

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

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后义丰禅师举似安国师,安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构伊语脉。」

丰问曰:「未审甚么人构得他语脉?」

安曰:「不知者,时号为破灶堕。」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

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

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有僧从牛头处来,师问曰:「来自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

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

僧乃回师上肩叉手而立。师曰:「果然,果然!」

僧却问曰:「应物不由他时如何?」

师曰:「争得不由他!」

曰:「恁么则顺正归元去也。」

师曰:「归元何顺?」

曰:「若非和尚,几错招愆。」

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见后道将来。」

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正之道,今古如然。」

僧作礼。又僧侍立久,师乃曰:祖祖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别无道理。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喏一声。

师曰:「更不信,更不信。」僧问:「如何是大阐提人?」师曰:「尊重礼拜。」曰:「如何是大精进人?」师曰:「毁辱嗔恚。」其后莫知所终。

【2-7、嵩岳元圭禅师】

嵩岳元圭禅师,伊阙人也。姓李氏。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庐于岳之庞坞。

一日,有异人峨冠裤褶﹝徒颊反﹞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

彼曰:「师宁识我邪?」

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邪?」

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

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

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

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

师即为张座,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

曰:「谨受教。」

师曰:「汝能不淫乎?」

曰:「我亦娶也。」

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

曰:「能。」

师曰:「汝能不盗乎?」

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

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

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

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曰:「能。」

师曰:「汝不遭酒败乎?」

曰:「能。」

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

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

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

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

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邪?」

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愿随意垂诲。」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

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掣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

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置吾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

【五祖下三世(嵩山寂禅师法嗣 )】

【3-1、终南山惟政禅师】

终南山惟政禅师,平原人也。姓周氏。受业于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师,即入太一山中,学者盈室。

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帝遂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

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一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乞诏问之。帝即颁诏,师至,帝问其事。」

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

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邪?非常邪?信邪?非信邪?」

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

师曰:「陛下已闻说法竟。」

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留师于内道场,累辞归山。诏令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南山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终后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而建塔焉。

【3-2、破灶堕和尚法嗣--嵩山峻极禅师】

嵩山峻极禅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

师曰:「檐枷带锁。」

曰:「如何是作恶行人?」

师曰:「修禅入定。」

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

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僧良久。

师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

僧于言下大悟。后破灶堕闻举,乃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五祖下四世(益州无相禅师法嗣 ) 】

【4-1、保唐无住禅师】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

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遣使到山延请。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至空慧寺。

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

师曰:「然。」

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

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

曰:「从『女』者是也。」

公曰:「有据否?」

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

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

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

师曰:「闻。」

鸦去已,又问:「师闻否?」

师曰:「闻。」

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

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

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

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

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

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

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

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

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

公曰:「何名识心见性?」

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

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师后居保唐寺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