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天爵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这里孟子告诉我们人格的修养。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现在的人,求的只是“人爵”中“公卿大夫”以外的第三样:钱。

”是爵位,权威的位置。在宇宙间有两种大爵,一种是“天爵”,是形而上的位置;一种是人世间的位置“人爵”。一个人有高尚的学问道德修养,包括“仁、义、忠、信”等,随便哪一条,要坚信不移,不但人格修养要能做到,还要“乐善不倦”——这四个字很重要,只向好的方面做,不怕打击。做好事,有时候做得灰心,遇到打击就不再干,还是不行;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受了打击,还是毫不改变,毫不退缩地做下去,这是“天爵”。这种人,上天给他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因为上天的爵位,有很多等级。“公卿大夫”,是官做得大,以现代来说,当首相,当总理,当行政院长,或者是有钱,像世界航业巨子欧纳西斯,就是人间的爵位。

中国上古只以道德为做人的标准,“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古人的修养,是成就“天爵”,不问“人爵”如何,来也好,不来也好,听其自然。现在的人,连“人爵”也不修了,只求“钱爵”,认为学问有什么道理!有钱最好!所谓“有钱万事足”。几十年前,小孩读书的课本,先读: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现在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因为时代变了。但是在我看来,还是读书高,因为读书求“天爵”的人,根本没有考虑现实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无常,只是一个历史偶然过程,从历史上看,这种史实太多了,偶然遇上,算不了什么。这就是庄子说的:“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在人群中看起来,得“人爵”的人了不起,但在形而上看起来,是小人一个;而形而上看来的圣人、菩萨,在人世间既穷又困,他们却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所以人生有两个大道理,一为得“天爵”,一为得“人爵”。

我们从历史上看,得“天爵”的人,释迦牟尼是一个,孔子是一个,孟子是一个,耶稣也是一个,这类都是得“天爵”的人。耶稣虽然被人定罪,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可是他流出来的血是红的,不像四果罗汉,流的血是白的,这表示他被钉死的痛苦,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可是他并没有难过,为了救世人,代世人赎罪。在佛教的观点上,他就是舍己为人,无论如何,他这个念头是非常伟大的。

又像孔子,想救世而救不了,他自己饭都吃不起,还在那里弹琴,人家骂他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忙得野狗一样到处跑。可是他是万世师表,永远不倒的圣人,所谓“天爵”也。至于释迦牟尼,有现成皇帝不当,出来修行传道而当了教主,在当时他并不是为了当教主出来的,教主是后世捧他的。他的精神和教化,永远长存,这也就是“天爵”,是人生的价值。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准备走向哪条路,事先要看清楚。青年朋友不要忘记,“钱爵”(前脚)固然重要,后脚更要留心,不要只顾“钱爵”(前脚)而后脚退不了啦,没有退路了。

孟子感叹:现今的人,“修其天爵”,满口仁义道德,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种手段,以求达到个人成功;等到个人的欲望满足了,也就不谈修养了。这种人属于昏瞶,不要只把他当小人看,他最后一定彻底失败,自取灭亡的。

孟子的感叹,是对齐宣王而发的,也成了预言。他说了这话后,不到一百年,战国结束了,所有当时的英雄人物,都成过去。孟子当时的那些王侯,包括齐宣王,那些威风的人物,对孟子不礼貌,看不起的那些人,而今何在哉?可是孟子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他说“天爵”重要。人类的历史文化,逃不出这个法则,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试问有谁能半小时内说出二十个皇帝、五十个宰相、状元的姓名?所以在“人爵”中的“公卿大夫”又有什么意义呢?

天爵”与“人爵”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像孔子,连不读书的人都知道他。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学圣人之道,应该效法的是什么人。“天爵”和“人爵”二者,你该走什么路子?孟子都告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