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什么是仁


下面是《孟子》分段地讲,由小讲到大,讲到整个国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因为中国过去是宗法社会,所以任何一个政权,都有他的宗庙,我们老百姓的家庙叫祠堂,有了政权的君主的宗庙叫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卿大夫是古代做官的,卿的地位比较高,大夫是一般官名的称呼,不是现在的医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中国的古礼,士是知识分子,庶人是一般老百姓,庶人两个字是古代的称呼,现代称平民。一般人不仁,他就不能保四体。四体就是四肢,两手两脚,就是说这一条命都不能保。这是孟子的申论,由上到下,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宗旨里的仁,不是西方人所讲的那个人道。

实际上这个仁从哪里来?大家解释的很多,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解释这个仁字,起码有几百万字,但也讲不清楚究竟什么叫仁。唐朝的韩愈写一篇《原道》,他下的定义是「博爱之谓仁」,所以后世儒家的读书人,都用韩愈这个话来解释仁。实际上韩愈的观念是不是孔子孟子的观念呢?不是,韩愈这个观念在中国文化里,是墨子的观念。墨子讲兼爱,兼爱就是博爱,我爱我的兄弟,我也爱天下人的兄弟;我爱我的父母,我也必须要爱天下人的父母;我爱我的子女,我也要爱天下人的子女,这就是墨子的思想。

韩愈是研究墨子的专家,他的学问最深刻的是在墨子,他悄悄地把墨子的观念套在儒家的思想中;后世儒家不懂,也许是懂,故意那么做,偷用了墨家的观念来解释儒家的观念。当然这不是说两个观念不能沟通,不是这个意思。严格来讲,全部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根,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它分清楚。所以仁道这个仁字,从唐朝以后,都拿博爱这个观念来批注,也就是用韩愈的观念。这个要给青年同学们讲清楚,现在说出来很简单,一分钟就告诉你了,可是我能知道的经过,那是很痛苦的。几十年摸了多少书,东一兜西一看,原来如此,才把它找出来,所以对于博爱这个观念,大家需要有个了解。

这个原始的仁的解释,我认为还是要从文字观念本身来看,当然我这样认为也不一定对,所以要先声明。这个仁字,从人,从二,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就叫做仁,这个观念至少比一般的观念好多了。人与人之间有生理的作用,有心理的作用,有礼的作用,有社会的作用,有政治的作用,所有的作用,在人类的社会,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

宋朝的理学家们解释这个仁,「仁者仁也」,你们年轻人读国学一定说狗屁,「仁者仁也」还要你来批注!大家都晓得。这是古文的写法,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国的医书,桃子的核叫桃仁,杏子的核叫杏仁,所以他说仁者仁也,后一个仁是讲果实中这个仁。你们诸位年轻人搞不通,因为不通古文,实际上理学家很通。宋儒这个解释啊,参合了佛学禅宗的精神,因为万物中心就有仁,像植物的果子,中心都有仁,所以仁是一切的中心。

再进一步说,你们把果子里面的仁敲开来看看,两半,阴阳,中间空心的。心者空也,理学家不敢讲,一讲空,那不得了,走入佛学去了,他偷了佛学的东西不敢讲。明朝的考试,有一个时期政府下命令,文章里不准出来空、定、慧这三个字,不准写出来;如果写了这三个字,文章再好也考不取。有一个青年不考功名了,作一篇文章批评,他说连孔子都考不取,因为《论语》里头说「空空如也」;曾子的《大学》就应该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很多啊,都讲过的啊。他说为什么孔孟的书上可以有,我们的文章就不该写?写了就说我们跑到佛学禅宗里了,我不要这个功名,我不考了。这些都是宋儒理学家的毛病,也是他们可怜的地方,更是他们对于仁解释的问题,所以这个仁变得这么复杂。这个问题在这一篇的最后还要再讨论的。

《孟子》由大而讲到小,仁道是有这样的重要,我们讲了半天,讲良心话,什么叫仁?下不了一个定义吧?博爱之谓仁,这是韩愈的答案,我如果做考试官,一定把韩愈的卷子批掉,因为你偷墨子的思想,又不讲老实话,罪加一等,本来八十分,扣掉剩下五十七分,不及格。韩愈的文章不一定好呀,杜甫的诗也不一定好呀,李白的诗也不一定好呀,没有一个人的文章是绝对好的,都可以改,都可以医得好的。

再给你们讲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挂一个招牌「诗医」,他说古人的诗很多都有毛病,都要医的,譬如有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首诗太肥了,要减肥,改成「清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当然在路上嘛,把路上二字取消。「借问酒家何处有」,又太胖了,借问二字不要。「牧童遥指杏花村」,何必一定要问牧童啊,问司机也可以啊,取消牧童二字。他说这是减肥,有些太瘦的诗就要加肥,所以韩愈的文章不一定就是权威,有问题的就是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