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有能力的人该如何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继续上面的精神,延伸下去讲。这里「中也养不中」的几个「」字,应该念「中了目标」、「中了状元」的中字音。「其间不能以寸」的「」字与「」通。

这几句话,文字很容易懂,仔细一想,孟子文章的逻辑分明,既慎重又恰当。

中也养不中」这个「」字,应作「」字解释。「」、「不中」,就是「」、「不行」,能做不能做。在我国河南一带,对于有本领的人、能够把事做得好的人,平常用语就说「他中」,或者只一个「」字。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中原的言语文字,那么《孟子》这部书很多地方就很难读明白,要用红笔改作「行也养不行」了。可是这只是现代语,如果在几十年前,把「行也养不行」的话拿到中原去说,中原的人也要听不懂了。例如,我们问河南的人,「这事行不行?」他说:「」,意思就是行了,也是可以的意思。这是「」在这里的含义。

中也养不中」就是说,行的人要养不行的人,也就是能力强的人养能力差的人。

好了,从这句话,青年人可以作歪曲的解释:老师!您不要骂我,你行,就要养我这个不行的。或者说:董事长,你行嘛!我不行才当小工啰,这是孟子讲的,行的该养不行的,那你养我是应该的呀!这种想法似乎不错,那么「才也养不才」,有才能的该养我们这些没才能的,所以一般人希望「有贤父兄」,有好的爸爸、好的哥哥,因为他们行嘛,可以养我这个无用之徒嘛,所以尽管享受,这就成了好吃懒做的最好借口了。

孟子还说:「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假使行的人抛弃不行的人不养,那么行的也等于不行,好的也等于不好;这样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的人都差不多了,没有多大的分别。

其实,这几句话的精神,并不是鼓励青年人依赖别人,变成好吃懒做,反而正是孟子秉承孔子责备贤者的《春秋》精神。也就是说,国家、社会、历史、政治的责任,是属于少数有能力、有学问、有思想、有权力的贤者。上天给了你聪明能力,就该替大家做事,不是让你去玩的。当然,四肢健全、五官俱备的人,也应该为社会上残障的人服务,帮助孤、寡、鳏、独的人去解决问题。如果认为那些失明的、跛腿的是活该,不去帮忙他们,那就不合乎人道的原则了。连人道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仁义之道呢?

这一段话,孟子也是有所感而发的。如果我们把它和前面对齐宣王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那段连起来看,就很有意思了。由手足与腹心、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仇三个等级的君臣关系,一路看下来,连接起来研究,就会发现,孟子这时对齐宣王说的话,意思就是你有这个责任、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为天下老百姓解决问题。所以说,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贫而无告的子民,不能抛弃任何一个愚蠢而孤独的人。

因此,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个自认聪明的人就要反思自省了。有能力的人帮助没有能力的人是应该的,这就是儒家的思想。有才能、有学问、有聪明、有权力,不是用来对别人骄慢的,是应该用来为别人服务的;帮助那些「不行」的人解决问题,是人生的责任,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如果不负起这个责任,而抛弃那些不行的人,那么好人与坏人之间、行与不行的人之间,就没有差别了。你有能力,而对没有能力的人说:谁叫你不行呢!死了也活该!这样就是抛弃了他,你虽有能力,也是不行,也是一个坏蛋。他虽不是被你杀死,而你见死不救,也等于间接杀人;所以你与他之间就没有多大的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