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 |
《孟子旁通》第01讲 | ||
春秋无义战 | 司马迁编撰手法中的孟子 |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
处世的哲学问题 | 苏秦与孟子的时代 | 秦皇霸业的蓝图 |
苏秦的还乡 | 千古人情的嘴脸 | 苏秦成功的秘诀 |
王霸互用的失败 | 《阴符经》的启示 | 图取个人权利 |
佩六国相印的显赫时期 | 苏秦的书生本色 | 苏秦的义利之辨 |
生死之谜 | 经史合参 | 梁惠王的先世 |
商鞅和梁惠王 | ||
《孟子旁通》第02讲 | ||
梁惠王章句上 | 梁惠王与孟叟 | 司马迁对梁惠王和孟子的观点 |
义利之辨 | 何能不讲利 | 玩弄仁义的权智 |
孟子思想被夹缠不清 | ||
《孟子旁通》第03讲 | ||
玩物丧志 | 阿房宫与秦始皇 | 《三辅黄图》 |
迷楼与隋炀帝 | 艮岳与宋徽宗 | 颐和园与清末 |
《孟子旁通》第04讲 | ||
凤阁龙楼与李后主 | 《清明上河图》的背面 | 不违农时 |
乱世流亡图的文学 | 二郎神和都江堰 | |
《孟子旁通》第05讲 | ||
杀人和吃人的譬喻 | 梁惠王念苦经 | 仁政之道 |
《孟子旁通》第06讲 | ||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 也是相法 | 天下定于一 |
孟子与苏秦的对照 | 苏子为赵合纵说魏——《战国策》原文 | 苏秦的权谋 |
孟子的机锋转语 | 定于一 | 儒道同源的一统天下 |
《孟子旁通》第07讲 | ||
仁爱的推广 | 齐宣王不像屠户 | 行为心理 |
对牛谈心 | 政治领导者的病态心理 | |
《孟子旁通》第08讲 | ||
孟子的行为心理学 | 权能问题 | 世上无如人欲险 |
梦似人生 | 齐国富强的素描 | |
《孟子旁通》第09讲 | ||
缘木求鱼 | 经济和政治 | 为而不有的农民 |
生民何计乐樵苏 | 不敢为天下先的后儒 | |
《孟子旁通》第10讲 | ||
梁惠王章句下 | 讲究礼乐的治道 | 音乐的今昔观 |
林园与治道 | ||
《孟子旁通》第11讲 | ||
外交策略——大小之间 | 大勇定天下 | 为强国而改服制——赵武灵王 |
秦武王的任力好勇 | 项羽和刘邦 | |
《孟子旁通》第12讲 | ||
墨子谈勇 | 雪宫论政 | 什么明堂 |
《孟子旁通》第13讲 | ||
寡人好货 | 《货殖列传》的一斑 | 历史社会演变的趋势 |
经济、文化、道德的连锁关系 | 寡人好色 | 丑与美 |
色字诗话的插曲 | 有关王昭君案外的评语 | 唐代和番政策的感伤 |
杨贵妃的翻案语 | 再说寡人好色的公案 | |
《孟子旁通》第14讲 | ||
人事行政 | 高明柔克 |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
世臣巨族门第之见 | 派系党祸之争 | 民主难,法治也不易 |
对圣人怀疑的趣话 | ||
《孟子旁通》第15讲 | ||
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论 | 攀龙附凤——读书人的通路 | 唐代选举的进士 |
齐燕之战——历史战略的经验 | 孟子终生奉母教 | 孟子的策略——规之以正 |
苏秦口辩轻取十城 | 燕齐之战 | 苏代评论齐土 |
《孟子旁通》第16讲 | ||
仁将——曹彬 | 仁义的实质与权谋 | 孟子在魏齐的外一章 |
齐宣王的风格 | 朝中文武多才士 | 赞美词与利害关系 |
贫贱骄人 | 滑稽大师——淳于鬃 | 齐宣王开战国养士之风 |
特立独行于滔滔浊世的孟子 | ||
《孟子旁通》第17讲 | ||
吏民千古两相妨 | 历史政治上的因果 | 君道与臣节 |
历史上的基层政策 | 作官莫作怪 | 两大之间难为小 |
人贵自立 | 孟子论立身出处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