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导读


《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巨著。作者刘勰。书大约成于南齐末年。现存最早版本为敦煌唐人草书残卷本。

刘勰(约466—约520),南朝梁人,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寄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曾随佛教徒僧祐在定林寺,协助整理佛经十余年,后期开始写《文心雕龙》。年近四十才入朝为官,担任过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后辞官出家为僧,不久谢世。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部分内容。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一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文风,一是纠正和补充魏晋以来一些文学批评著作的缺点和不足。总论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原道”和“宗经”两个最基本的主张,表现了作者的儒家文艺观。在文体论中,用“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项为纲领,论述了各种文体的起源、演变、特征及写作要求。在创作论中,分别论述了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是本书的精彩部分,从不同角度对文风、作品、作家提出批评,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首先它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注重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来探讨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源,论述了文学自身先后继承变革的内在关系。在论述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上,主张质先于文,质文并重,文学作品应该是充实的内容和华美的形式的有机结合,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书中还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创作的经验,认为文学创作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于平时的才能修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活动总是要与具体事物结合在一起,是来自客观事物的观察感受。刘勰还总结了诸多创作经验,如严密组织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构思,修辞技巧等,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在阐述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时,刘勰指出,正确的批评态度应该是“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并指出作为批评家应该有广博的学识修养。书中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沿皮讨源”的具体批评方法,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时有不少独到见解。

《文心雕龙》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对后世文学批评有着很大影响,在我国和世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有着极重要的地位,确乎是一部学术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