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毛泽东》第七部分


39、安排功成身退的仇鳌的工作

“据我在西柏坡看到的,把耕者有其田变成现实,还是比较容易的。”符定一边说边看着认真听他讲话的毛泽东,“因为,把地主的土地一分,就解决了。可是,要实现居者有其屋,这可就难了!”

“是很难啊!”毛泽东有些沉重地说道,“这就需要大家,当然也包括你们三位,多给政府出主意。唯有群策群力,才可以把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祖国建设好。”

毛泽东转了一个大圈,又绕到听取三位老人意见上来了。他们三位老人各自谈了大半个世纪来的见闻和所经历的沧桑之变,都一致认为言者易、行则难。最后,毛泽东把话锋一转,十分沉重地说道:“莫说让五亿人民有吃有喝难了,就说中央准备成立一个文史馆,我想请符老出任馆长,行严老当副馆长,都不知道二位老乡长愿不愿从命?”

“我看润之的提议是知人善任。符老、行严,你们二位就接任吧!”仇鳌赞成地说。

符定一是赞成中国共产党得天下的,但是,他因年事已高,从来没有想过做共产党的官。他想了想,说道:“好在文史馆长不是什么官,只要是老而贫的文人就可以充任。行严,可以接任吧?”

章士钊自青年时代起就从政,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可以说对官场是深有了解的。他赞成符定一的观点,淡然地答说同意。但是,出他们三人所料的是,毛泽东却说:“仅文、老、贫还不行,必须要有才、德、望才能胜任。”

三位老人深知毛泽东这句看来简单的话的分量,因为就从所谓“文、老、贫、才、德、望”这六个字中廓清了人民的领袖和昔日帝王的区别,遂均表示同意。

毛泽东宴请三位老人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安排功成身退的仇鳌的工作。为此,他以商量的口气问道:“亦山老,您想留居北京,还是想回湖南呢?”

“我是有病之人,想回湖南安度晚年。”仇鳌答道。

“如果亦山老回湖南,我想请您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主任,可以吗?”毛泽东问道。

“不!不行……”

“先不要说不行嘛,”毛泽东望着摇头的仇鳌,“您去挂个名嘛!你只去开开会就行了,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起身就走嘛!”

仇鳌明白了毛泽东的好意,故欣然接受了。至此,毛泽东的任务完成了,他指着桌上的酒菜,说道:“看,光顾了说,都忘了吃了。来!一起下箸。”

……

40、海南岛全境解放

毛泽东作为一代军事大家,深知军事民主是取胜于敌的法宝。因此,他在组织实施任何一次大的战役的时候,都先要最广泛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然后才掷下手中制胜于敌的棋子。

远在莫斯科的时候,毛泽东就曾为解放海南岛制定有关的作战方案并与四野所属参战部队电文往返,几经修订,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伤亡,尽快歼灭逃到海南岛的桂系残部,早一天解放我国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毛泽东于一九五年一月十日下达攻占海南岛的作战方案之后,我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兼政委叶剑英主持召开了渡海作战会议。与会的兵团、军两级首长认为:结合海南岛的敌情和地形等情况,“如一次以一个军登陆,则船只问题极难解决,同时又无法对付敌之海空军扰乱”。因此提出“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换言之,首先以小部队分批偷渡,加强岛上力量,为大规模强渡作有力策应;而后以主力在琼崖纵队及先期登陆部队接应下强行登陆。

毛泽东仔细地研究了这一战役指导方针,当即作了如下批示:“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提早解放海南岛。”

毛泽东访苏归来之后,他又亲自过问我渡海兵团实施的四次偷渡作战的成败。当他获悉这四次偷渡大获成功并使岛上的我军增加了约一个师的兵力,为主力部队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之后,遂批准了渡海作战兵团的战役部署:以第四十军六个团、第四十三军两个团组成西、东两路军,分别在鲤鱼港东西一线待命起渡;以第四十三军一部为第二梯队跟进;以琼崖纵队第一总队、第四十军偷渡登岛部队,进到临高以北接应西路军登陆;以琼崖纵队第三总队、第四十三军偷渡登岛部队,进到海口地区接应东路军登陆。

四月十六日十九时,我渡海兵团以东西两路大军从雷州半岛南端并肩南渡。途中,担任掩护任务的火力船与敌军舰炮战通宵,掩护主力航渡,并获得成功。二十三日,我军解放海口;三十日,我军解放榆林;五月一日,海南岛全境解放。我军以四千五百余人的伤亡歼敌三万三千余人的辉煌胜利,写入我军渡海作战的军史之中。

与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的同时,我第三野战军业已做好了解放舟山群岛的准备工作。蒋介石鉴于海南岛守军被歼,为了集中一切兵力,确保台湾基地,命令国防部调集载重十五万多吨的舰艇四十四艘,从五月十三日开始,指挥舟山群岛守军秘密撤退。为此,我军没费多大气力,于五月十九日全部占领舟山群岛。

上述两个战役,不仅应验了毛泽东提出的“即可提早解放海南岛”的预测,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积纳了我军将士的聪明和才智。

41、一有空就十分认真地看群众来信

或许毛泽东太热爱人民了,他搬进中南海以后,最感痛苦的是距离他热爱的人民远了!过去,无论是在井冈山还是延安和西柏坡,他天天生活在人民之中,感到是那样的充实。时下,中南海的红墙把他和人民分隔开了,他再也不能去百姓家串门、聊天了!怎么办呢?他唯有经常地拆阅群众的来信,从信中了解人民的心声。

在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寄自全国的群众来信几乎堆满了他的写字台。他自从回到菊香书屋,一有空就十分认真地看这些群众来信,简直达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他看啊看,看得是那样的有兴趣。与此同时,老解放区的人民为思念自己的领袖,把家乡的土特产寄到中南海,希望毛泽东能够再尝一尝这不同风味的东西;而新解放的人民,为了感谢人民领袖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也把自己最好的礼品寄到中南海,表一表自己对共产党、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这天,他正在用心地翻阅群众的来信,警卫人员双手抱着一些东西走进菊香书屋,往桌子上一放,高兴地说:“主席,你看这是什么?”

毛泽东微微地抬起头一看,是两只江苏的板鸭,两只金华的火腿,还有一包新鲜的海米。他不高兴地问:“这是谁送来的?”

“全国各地人民寄来的!火腿,是浙江翻身后的老百姓为感谢共产党,专门寄来的;板鸭,是江苏的贫下中农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把亲手制的板鸭送给主席的;这海米嘛,是沿海的渔民精心挑选的。”

“你这是听谁说的?”

“这些信中写得清清楚楚,主席看过就知道了。”

“信,我收下。这些礼品,交给办公厅主任尚昆同志处理。”

“不行啊!”

“我说行就行,立即退给尚昆处理。”

事有凑巧,就在这当口,田家英提着一个不大的袋子走进来,他把袋子往桌上一放,高兴地说道:

“主席,这是杨主任让我交给你的。”

毛泽东一看桌上又多了一袋东西,猝然之间,他把眉头皱了起来,生气地说道:“今天这是怎么啦?你们这个杨主任是不是有意让我违反党的纪律啊!”

“主席,您先别生气,”田家英怔了片时,忙解释,“杨主任不是这个意思,您先看看嘛!”

“不看!全都给我退给你们的杨主任。”

“主席,使不得啊!”田家英动感情地说,“您不看,我怎么向这位吃了大半辈子苦的妇女交待啊!”

毛泽东一听感到这其中有文章,他怔了一下,问道:“家英,这是怎么一回事?”

田家英从袋子中取出一条毛围巾、一双毛手套,还有一封信,双手放在毛泽东的面前,声调低沉地说:“主席,您看了她写给您的信就明白了。”

42、捧起兔毛的围巾和手套,两眼湿润了

毛泽东拆开这封来信,取出信纸,认真地读了起来。信中写道:

我出身于河北省蓟县一个贫农家庭,家中无地,种地主的地,一年到头除去交租所剩无几,父亲得了肺病,还得下地、做小贩,不够吃,我每天都得去挖野菜。一过年节,父亲只有躲债。一家十一口人,有病无钱治,先后死了九口,只剩下我和母亲……

以后,我来到北京,给人养兔子、纺线,过着受剥削的生活。解放前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杀人放火,粮食一天三涨,生活没有保证,日子实在难熬啊!北京解放了,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一九四九年春天进了北京。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心里高兴极了!那一天我代表街道居民参加游行,第一次幸福地看到了毛主席,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天气渐渐冷了,我想着毛主席就动手剪下自己养的兔子毛和以前收着的一些,纺成线,织成一条围巾和一双手套。我要把自己的这一劳动成果作为礼物献给毛主席……

随着这封信的内容,毛泽东的脑海中渐渐地浮现出一位勤劳的中年妇女形象;不知何时,这个勤劳的中年妇女形象,又化作了千百万个不同年龄的妇女形象,占据着他的脑海屏幕,幻化出各种各样的悲惨的画面……有顷,他又捧起那条兔毛的围巾和那双手套,看着看着,两眼渐渐地湿润了……

田家英十分了解毛泽东和中国人民、尤其是受苦最为深重的中国妇女间的深厚感情,当他看见毛泽东双手捧着来信和礼品久久不说一句话的时候,他知道毛泽东的心被打动了!为了不使毛泽东过分沉浸于这种情感之中,他有意小声地问道:“主席,这条围巾和这双手套……”

“我收下了。”毛泽东低沉地问道,“这封信和这两件礼品是谁转来的?”

“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同志。”田家英答说。

“请把这刚刚送来的金华火腿、江苏板鸭、山东海米转给王冶秋同志,请他或局长郑振铎同志转给这位女工。”

“是!”

田家英说罢走到桌前,小心地把火腿、板鸭和海米收起。他正要转身离去,突然听见毛泽东说道:“等一下,我要给这位女工写封感谢信。”

毛泽东说罢提笔展纸,给这位女工写了封感谢信:

丁张秀清女士:

去冬承惠珍品,极为感谢。兹有薄物数件奉上,尚祈哂纳为幸。

毛泽东

一九五○年五月十九日

据丁张秀清回忆,五月二十一日,郑振铎在北海团城上接见了她,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你送给主席的礼物,毛主席收到了,主席很高兴,并让我问你身体好。”

接着,郑振铎指着桌上的两只火腿、两只板鸭和一大包海米,还有毛泽东写的那封信,又说道:“这是毛主席送给你的,还有这封亲笔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