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09章 吊丧修城


当时形势:袁崇焕重建关宁锦防线,积极备战;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即位,佯与明朝议和,实则征抚蒙古、朝鲜,以集中力量对付明朝。

大事件:宁锦之战。

主要人物:袁崇焕;皇太极。

结局:皇太极兵败撤军。

影响:使关宁锦防线经受战火考验,得到朝廷认可,加以修固。

袁崇焕:

主要事迹:指挥宁锦之战。

主要活动区域:关、宁、锦地区。

遗迹、文物:锦州城遗迹。

宁锦大捷宁锦之战是皇太极继位后指挥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明清辽西争局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局。这是袁崇焕指挥的对后金第二场大战,取得胜利。明人称之为“宁锦大捷”。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到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兼贺皇太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图

极继位,并进行“议和”活动;第二件是修建坚城,建设关(山海)宁(远)锦(州)防线。

皇太极像

天命汗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遭到失败。这是他起兵44年以来,在军事上第一次重大的失败。还有一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西洋大炮击伤。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到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尔哈赤病重返回途中,死于离沈阳40里的叆鸡堡。后金经过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等会议,决定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明年改年号为天聪。努尔哈赤发丧后,葬于沈阳福陵,又称沈阳东陵。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汗位交接,出现一些小的摩擦,没有发生大的震荡。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是这场政治摩擦的一曲悲歌。后金八旗贵族集团仍然团聚力量,共同对付大明皇朝。

袁崇焕得到努尔哈赤死讯后,立即奏报朝廷。并经请准,派遣人员,前往沈阳,进行吊丧,兼贺新汗皇太极继位;同时打探后金内部的虚实。这是明朝官员第一次正式到后金都城进行政治活动。皇太极派官接待袁崇焕的来使,又派使臣前往宁远。明朝与后金,使节往来,书信传递,这在明朝与后金关系史上,打破隔绝,实属首次。袁崇焕同后金“议和”,想了解后金的实情,又想拖住后金而修城备战,建立关(山海关)、宁(宁远)、锦(州)军事防线。皇太极同明朝“议和”,想巩固新汗的地位,又想拖住明朝而乘机出兵朝鲜。

明朝获得宁远大捷后,升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仍驻宁远。辽东巡抚袁崇焕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立关宁锦防线。

皇太极致袁崇焕书

明军建立的关宁锦防线,是一个复杂的辽西军事防御系统。先是,明朝在辽东陆路设镇、路、卫、所、堡防御体系。明朝辽东都司共设有两个镇,辽河以东为辽阳镇,辽河以西为广宁镇。明失陷辽阳镇和广宁镇之后,其陆路防御体系被后金军打破。明朝为阻遏后金军南犯,需在关外辽西走廊建立一道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山海关到宁远,约200里;北段,从宁远经松山、锦州至大凌河,也约200里。关宁锦防线是以山海关为后盾总枢、宁远为中坚关城、锦州为先锋要塞,诸城堡台成为联防据点的串珠式防线。早在宁远之战以前,当时的明辽东经略高第主动撤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城堡,使得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即宁远到锦州的防线未能巩固,且遭破坏。幸赖袁崇焕坚守宁远,取得宁远大捷,保住了关宁锦防线南段的关宁防线。袁崇焕在取得宁远大捷后,奏报旨准,集中力量,建立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远到锦州的防线,防御后金进攻。

明军重建关宁锦防线,始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关宁锦防线,南北两段,为抢时间,加紧用工,分别进行。先修建其南段即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以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同月疏陈战守布置大局中,奏报修缮山海四城——榆关、前屯、中后、中右为始。此四城为关宁锦防线的南段,分作两期整修。第一期,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刚缮修之城,被豪雨冲毁:“淫雨为灾,山海关内外,城垣倒塌,兵马压伤。宁远、前屯、中后等城修筑者,既成复坏。”于是又进行第二期修缮,自雨季过后至同年末,山海四城,缮筑完工。

关宁锦防线北段即宁锦防线,在宁远之战前,或被后撤的明辽军所自毁,或被败退的后金军所焚毁。关宁锦防线北段四城——宁远、中左、锦州、大凌河,自同年九月进行酝酿,袁崇焕奏报此事言:“适内臣刘应坤、纪用至宁远,遂与镇臣赵率教四人,并马历锦(州)、右(屯)、义(州)、广(宁)而东。其诸城堡向臣经灰烬之余,尚见颓垣剩栋,今止白骨累累,残冢依稀而已。”锦州、右屯、义州、广宁等地,残垣一片,白骨蔽野,急需修城,戍兵聚民。自七年正月至五月,即后金军进攻宁远、锦州之前,宁远、锦州两城,修缮基本完工。其他大凌河城、小凌河城等及诸堡城多未修完。在此期间,袁崇焕遣使持书,前往后金议和,以和缓彼,藉机修城。及彼探知,城已缮竣,负山阻海,固若金汤。袁崇焕在修城的同时,又遣将、派军、治械、备粮、屯民,进行备战。经过紧张而有序的部署,重建的关宁锦防线北段——宁锦防线基本完成,为宁锦之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锦防线,南起宁远,北至锦州,以宁远为后劲、锦州为中坚、大凌河城为前锋,又以所城、台堡作联络,负山阻海,势踞险要;配以步营、骑营、车营、锋营、劲营、水营诸兵种,置以红夷大炮、诸火炮等守具,备以粮饷、马料、兵械、火药;并屯田聚民,亦屯亦筑,且守且战,相机进取,从而形成沿关外辽西走廊上,纵深400里,以宁远为中坚,榆关为后盾,锦州为前锋,其间中前、前屯、中后、中右、中左、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形同肩臂,势如联珠,新旧城堡,选将设兵,从而形成一道军事防御体系,遏制后金军南进,保卫辽西,驻防宁远,御守关门,以固京师。

关宁锦防线的内涵,以宁锦战前为例,略析如下:

第一,指挥。明获宁远大捷后,辽西指挥,发生变动。时魏忠贤窃权,内监势焰嚣张。天启帝以“率循旧制、断在必行”,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三月初四日决定,特命内臣镇守:设立镇守山海关等处太监一员,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忠勇营兼掌御马监印务刘应坤;左右镇守太监二员,乾清宫管事提督、忠勇营御马监太监陶文、纪用;分守中军太监三员,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中军、御马监太监孙茂霖、武俊、王莅朝,仍俱在山海关驻扎。他们任务虽为清查粮食器械数目、官兵马匹强弱,但奉旨将“声息缓急、进止机宜,务要据实直写密封,不时星驰来奏”。魏忠贤用意在于:内监出镇,收揽兵柄。闻旨,廷议纷纷,人心惶惶,内外百官,纷上驳疏。兵部尚书王永光疏称:“迩者宁远一捷,中外稍稍吐气。当事者且议裁经略、裁总兵,专任袁崇焕,以一事权。而随以六内臣拥聚斗大一关,事权不愈棼(fén)乎?万一袁崇焕瞻回顾望,致误封疆,则此罪崇焕任之乎?内臣任之乎?”又上疏:“此六臣者,与崇焕等为同乎,为异乎?将为同,则无用往也;使为异,则害有不可言者!”袁崇焕也具疏言:“兵,阴谋而诡道也,从来无数人谈兵之理。臣故疏裁总兵,心苦矣。战守之总兵且恐其多,况内臣而六员乎!”其结果是:君命难违,圣旨必遵。袁崇焕抗疏不允,便善处同内监之关系,曾同内臣刘应坤、纪用及总兵赵率教,并马巡历锦州、右屯地带,所见各城,灰烬之余,颓垣剩栋,白骨遍野,残冢依稀,“内臣见所未见,感倍于臣。遂邀镇臣与祝于北镇山神,誓图所以恢复者”。后袁崇焕奏请内监纪用等“移巡阅关外,与袁崇焕料理边事”。袁巡抚同监军太监周旋,得到了他们的一些理解。镇守内监奏报袁崇焕重建的宁锦防线,城势更高,堡垒更固,设备更严,军力更强,“著著皆实,毫无粉饰”。袁崇焕在极力协和与内监关系的同时,还调整同督、将的关系。

明获宁远大捷后,督师王之臣、巡抚袁崇焕、大将满桂之间,先是“同心戮力,共保宁城”;至是产生“廉蔺之隙”。他们或相互参劾,或乞移别镇,或上疏求去,或面和心异。朝廷拟将满桂调离宁远,回任京师。王之臣疏求把满桂留下,调到山海关。但袁不同意,奏请“乞休”。王之臣也疏请“引避”。庙堂谕言:“始因文、武不和,而河东沦于腥膻;继因经、抚不和,而河西鞠为蓁(zhēn)莽——覆亡之辙,炯然可鉴。”朝廷鉴于督抚生隙、文武不和的教训,决定王之臣加衔回兵部,命袁崇焕兼制调度关门兵马。但是,事过不久,改变主意。朝廷要他们“鉴不和之覆辙,破彼此之藩篱,降志相从,和衷共济”。经过廷议,袁、王留任,但袁管关外防务,王管关内防务,分辖信地,同功同罪。袁崇焕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静下来后,从大局出发,知道是自己的不对,于是上奏请再用满桂,同意将满桂留任,并愿与之和好。六年(1626年)七月,令满桂为征虏将军、驻山海关、兼管四路。调总兵赵率教由前屯移驻宁远,总兵左辅先代居前屯。

明军辽西诸城官将做出调整,遣将分守。于山海关,由满桂任征虏将军,统兵镇守。于前屯,以其系辽东南路前屯路城,合宁远卫城,而称为宁前路,由总兵赵率教带关内兵马,出壁前屯,以捍关门,并援宁远,后改任左辅镇守前屯。于宁远,袁崇焕在《战守布置大局疏》中,做出周详而切实的部署,甚至对城上设置西洋炮及司炮官员、对街道牌甲的守兵饮食等都做了安排,并将中右所画入宁远防守汛地,还将觉华岛水师策应做出安排。袁崇焕则驻守宁远,并率总兵满桂(后移镇关门),副总兵王牧民、左辅、刘永昌、朱梅,参将祖大寿,中军何可纲(又作何可刚)等分信协守。于锦州,由太监纪用和总兵赵率教(后移镇于此)镇守。后袁崇焕擢祖大寿为前锋总兵官,“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四月,命原宁夏总兵杜文焕为总兵,调赴宁远。总兵尤世禄驻锦州,总兵侯世禄驻前屯,左辅加总兵衔驻大凌河城;满桂照旧驻关门,节制四镇及燕河、建昌四路,赐尚方剑,以重事权。当后金兵渡辽河的警报传来时,明朝迅即调整各将防地,重新部署兵力:命满桂移镇前屯,原驻此地侯世禄同三屯总兵孙祖寿移驻山海、宣府,黑云龙移驻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镇山海关城。临战前,总兵赵率教尚在锦州负责筑城,责令他与副将左辅、朱梅,监军太监纪用等“婴城固守”。袁崇焕奉命驻宁远,“居中调度,战守兼筹”。这些将领久历战阵,作战勇敢,富有经验。如满桂、赵率教、左辅、祖大寿等都经历宁远血战,立下军功。天启帝称赞“左辅、祖大寿、朱梅俱久在塞垣,将略素著,兵民倚赖”。

以上诸将,所守之城,即为信地,专责其成。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信守不渝,死生与共。袁崇焕将年迈母亲和妻子从南国接到危地宁远,赵率教也把自己的妻儿迁来居住。他们誓言:“土地破,则家与之俱亡!”

第二,筑城。后金与明朝的战史表明,后金骑兵长于野战,明朝步兵凭藉坚城。袁崇焕总结辽事以来血的教训说:“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著。”大炮,需要架设在城上;坚城,成为大炮的凭藉。故辽东巡抚袁崇焕将缮筑城垣,作为建立宁锦防线的重要一着。在宁远和宁锦两次战争期间,辽军进行紧张的修城工程。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春,在宁远之捷后,袁崇焕即著手修治被战火毁坏的宁远、毁于火灾的中后所及前已毁损的前屯卫、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调用班军,责期完工,有违制者,分别处治。

修城工程尚未告竣,关内外遭到雨灾:“山海内外,官舍民居,倒塌无算;军马露处,死病相连;中前禾黍,狼藉波涛。前屯、中、后、右复然。粮草三军命脉,皆飘荡如洗。阶苔积滑,灶已产蛙。”淫雨为灾严重,城垣修而复坏,前屯、中前所、中所、后所、右所等都遭受严重水灾。宁远、前屯、中后等城,新葺之垣,遭雨倒塌。同年秋,又调秋班军复行修葺城池。至本年末,山海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补之,浚濠筑垣,扼险置器,壁垒一新,固若金汤。

兵部尚书冯嘉会题覆辽东巡抚袁崇焕疏,总结秋季修城工程成绩称:“山海四城,业已鼎新,诚所谓重关累塞矣。”次年春季,进行宁远迤北诸城的修治。时自高第将其尽撤去,宁远外无城障。袁崇焕奏请:“修松山等处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汤,为千万年屏翰,所用班军四万,缺一不可。”明廷决定调派去年秋班与今年春班,共合4万班军,修缮中左、锦州、大凌河诸城。4万班军,分班筑城,合计工时,按期责成。督令班军,期限一年,“并力修举,通期竣工”。锦州城工刚竣,后金骑兵进围;其他二城,未及完工。

此期三季(秋、冬、春),修治八城。其军事价值,袁崇焕题云:

慨自河西失陷,缩守关门。无论失地示弱,即关门亦控扼山溪耳,何能屯养十三万兵马?虽进而宁前,四城金汤,长二百里,但北负山,南负海,狭不三四十里,屯兵六万、马三万、商民数十万于中,地隘人稠,犹之屯十万兵于山海也。地不广则无以为耕,资生少,具一靠于内地供给。贫瘠而士马不强,且人畜错杂,灾沴(lì)易生。故筑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已也。自中左所以东渐宽,锦州、大凌,南北而东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于中,且耕且练。贼来我坐而胜,贼不来彼坐而困。此三城之必筑者也。业已移兵民于三城之间,广开屯种。……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筑,筑而立刻当完者也。锦州三城若成,有进无退,全辽即在目中。乘彼有事东江,且以款之说缓之。而刻日修筑,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觉,而我险已成。三城成,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重障万全。

上引题疏,重在阐明:在关宁锦防线,既要缮修南四城,以加强其南段——关宁防线;更要缮治北四城,以加强其北段——宁锦防线,屯兵屯民,恃城耕练,开疆拓地,凭城御守,战守北推200里,坐操制敌之胜券。

第三,整军。袁崇焕曾任关外监军而掌练兵事,又经历战阵,故熟知辽兵之弊。他在建立关宁锦防线过程中,以辽人守辽土,重建一支辽军。先是熊廷弼认为“辽人必不可用”,用兵应征于外省。经略孙承宗疏议,用辽人以守辽土。孙去职后,袁崇焕坚持“以辽人守辽土”为“聚兵”之计,大力推行,收到实效。他说,自辽事以来,外省调募之兵,皆为市井乌合,御敌不足,鼓噪有余,糜费金钱,不得一用,不能援辽,反而扰辽。他破除以往办法,将外兵撤回,招辽人填充。袁崇焕说:“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袁崇焕奏言:“远求难致之兵,何如近取回乡之众?”袁崇焕对“以辽人守辽土”,从理论上论述,从军事上实证,从舆情上宣传,从行动上落实。他着重对辽军进行了整顿与建设——裁冗、选将、编制、治械和备饷等。

于裁冗,袁崇焕疏请撤回调兵,招补辽人。明的辽军,多从关内调募,“兵非贪猾者不应,将非废闲者不就”。袁崇焕奏请以新募辽兵取代部分调兵:“意欲稍破成议,撤回调兵,即招辽人以填之。”兵部议覆:此议“卓识深谋,迥出流辈,且选辽兵实辽伍,养辽人守辽地,智者无以易此”。经朝廷批准,裁汰调募冗兵4000余员,以辽民精壮者补充。客军官疲兵猾,困扰辽军多年,朝廷内外,未得良策。袁崇焕的上述办法,破除旧弊,切实可行。

于选将,袁崇焕先前重血缘关系,疏荐其叔袁玉佩、其亲戚林翔凤等,但此构想,未能实现。时袁崇焕荐选官将,由远选而为近取——“将则近取”,就是从在战火中并肩战斗过的军官中选拔。遴选“猷略渊远,著数平实”的赵率教,“辽人复辽,此其首选”的祖大寿,以及不受私馈、韬钤善谋的何可纲等为股肱大将。宁远大战后的五、六月间,袁巡抚疏准营伍调补将领共26员,就是一例。

于编制,整顿关上与关外、南兵与北兵、招募与家丁等编制混乱、互不相属的状况。经过整编,核实为92231员名,其序列:分战兵与守兵——战兵为机动作战部队,分为步营、骑营、锋营、劲营、水营,含步兵、骑兵、车兵、水兵等兵种;守兵为戍城守堡部队,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为屯守、马援、台烽等不同编制;另有镇军、驿骡、拨马,以警卫、驿传和哨探。辽军整编后,明章程,严法度,分屯束伍,齐肃训练。

于治械,袁崇焕奏称,“关外不苦无兵,只苦无盔甲、器械、马匹”。他奏请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点守具,辽军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

于备饷,屡疏户部,催运粮饷;并奏准“于关外另设饷司,与关内分收分发”。后锦州被围近月,城内粮食,尚且盈余。

经过整顿的辽军,战有良将,守有精兵,上下协调,彼此呼应,严格训练,整肃纪律,提升了辽军整体的战斗力。

第四,屯田。建立关宁锦防线有两个相关的难题:辽军粮饷难驰解,辽东流民难安置。筹措粮饷,安置流民,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办法之一,就是屯田。用兵之道:进则因粮于敌,退则寓兵于农。辽事以来,熊廷弼、孙承宗亦主屯田,但人去而屯废。时宁远战火刚熄,袁崇焕急请银45万两,但不够用。袁崇焕奏请屯田,天启帝以军情急迫,严加防御,“屯田事从容酌议”。粮饷供给不上,战争形势紧迫。袁崇焕再上《请屯田疏》,极言不屯有“七害”,而屯田有“七利”。疏再上,获旨许。袁崇焕将屯田、御守、争战相结合,使民安、兵强、镇富相联系,从而促进了关宁锦防线的重建及其强固。

第五,抚蒙。漠南蒙古东部诸部,靠近关宁锦防线。明朝对蒙古,注重抚赏,联蒙诸部,对抗后金。抚赏分作关内、关外进行,王象乾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作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对察哈尔林丹汗与哈喇慎36家,赏酒食,颁额赏,进行笼络,联手蒙古,以“一意防奴”。他对受后金攻逼纷投明边的漠南蒙古内喀尔喀部民,给以安置。他利用矛盾,后金灭叶赫,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孙女是林丹汗的苏泰汗后,以此联结他抗金。林丹汗也扬言“助明朝”。他重联合,约察哈尔部林丹汗遣其领兵台吉桑昂寨将10万众东行,并约内喀尔喀“亦西来合营”。他重宣谕,锦州有事即遣人令察哈尔部领赏,贵英恰“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以上举措,力求使“西不与东合”,就是不使西部蒙古同东部后金联合,为巩固关宁锦防线、抗御后金军西犯增强了力量。

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重建关宁锦防线,以精明之指挥,坚固之城池,勇劲之军旅,有效之屯田,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之战略,凭城用炮、以炮护城之战术——关宁锦防线在宁锦激战中,成为坚不可摧的长城。与之同时,皇太极也在加紧备战。

清太宗时所制的“皇帝之宝”宁远鏖战结束之日,便是宁锦激战准备之始。袁崇焕在重建关宁锦防线、准备未来大战之时,皇太极也在进行战争准备。宁远之战是宁锦之战的前因,宁锦之战则是宁远之战的后续。从宁远之战结束,到宁锦之战以前,有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后金发生了四件军政大事:第一件是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承汗位。第二件是明朝与后金进行议和活动。明廷的意图是藉议和使臣往来,察探后金内部实情,争取时间,抢修城垣,巩固关宁锦防线;后金的意图则是藉谈判拖延时间,防止明军利用“大丧”北进,东向进攻朝鲜,巩固新汗权位。第三件是征抚右翼漠南蒙古。第四件是用兵左翼朝鲜。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后,皇太极心有余悸,虽未敢轻举,却愤懑胸臆、贪心不死。后金进攻明朝,需做两项准备:剪弱明军两翼——征抚蒙古,降服朝鲜。正如袁崇焕所分析:“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后金征抚蒙古,破坏明朝“抚西虏以拒东夷”策略的实现。后金进攻朝鲜,破坏明朝夹击后金的藩属。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等统率大军出师朝鲜。二月,阿敏率军过鸭绿江,下义州、占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逃出王京,避居江华岛。朝鲜国王李倧与后金二大贝勒阿敏订立“兄弟之盟”。天聪汗皇太极此举,一石四鸟:巩固汗权,降服朝鲜,获取粮布,孤立东江——解除攻明后顾之忧。

所以,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时后金发生饥荒,谷一斗银八两,甚至有人食人肉者。皇太极发动战争,让官兵向辽西抢粮食,转移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危机。天聪汗皇太极藉新登汗位的英气,凭远征朝鲜得胜的锐气,发动了宁锦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