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之间》52.和平是打出来的


东北民主联军四平撤退后,国民党军气焰嚣张。杜聿明一心乘胜猛追,一举渡过松花江占领哈尔滨,全面“荡击”中共军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时客观上有两件事的发生,使他不得不在松花江边收住了脚步。第一件事,就是在杜聿明的后背的南满的民主联军发起了鞍(山)海(城)战役及其他几个战斗,一下子牵住了一心北进的杜聿明主力。

还在5 月3 日国民党军攻战本溪——而北满四平地区国共双方仍处于激战中时,为配合北满作战,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按中央军委、东北局指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由第4 纵队和辽南第1 军分区部队,向中长路鞍山、营口一线守军发动进攻,相机占领鞍山、海城、营口。战役作战指挥由第4 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负责。

5 月24日后,第4 纵队发起对鞍山守军第184 师第551 团的外围战斗。第11旅第32团和第10旅第28团共歼守军2 个连。至此,鞍山外围之敌军全部肃清。

25日,在第4 纵队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下,当夜第551 团剩下的350 多名官兵全部放下武器。此间,韩先楚副司令员致信驻地海城的国民党军第184 师师长潘朔端,促其放下武器,走光明正义之路。

海城位于辽南腹地,中长铁路、哈大公路南北并行,贯穿全境,是沈阳、鞍山往返营口、大连的必经之路。

28日黄昏,进攻海城战斗打响。第4 纵队等终于在29日18时占领距第184 师师部只两公里远的玉皇山高地。

为促使海城、大石桥守军举行起义,争取鞍海战役全面胜利,韩先楚等加强了对守军的政治攻势。在大军压境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潘朔端决心举行反内战起义。29日夜,海城国民党军第IM师师部及第552 团共2712人,在潘朔端的带领下,宣布起义。31日,辽东军区副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治委员莫文驿到析木城欢迎并慰问了第184 师起义官兵。经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与潘朔端商议,并得到上级批准,将第IM师扩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 军。

潘朔端起义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统治集团。

海城战斗后,6 月2 日,第4 纵队于国民党军第184 师第550 团拒绝起义后,向该团发起攻击,至3 日10时,全歼第550 团团部及第2 、3 营。鉴于北满增援来的国民党军暂编第20师已达营口,新1 军主力第30、第38师及第182 师已逼进海城,以及已达到作战目的等原因,民主联军南满部队,遂改变继续歼灭第550 团驻营口的第1 营计划。6 月4 日,鞍海战役宣告结束。此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300余人,起义官兵2712人。缴获各种炮42门,轻重机枪84挺,各种步、手枪1107支,子弹75.87万发,炮弹3086发,击落飞机1 架。辽东军区在鞍海战役中,不但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促使潘朔端率部起义,还牵制和调动了国民党军由北满调回4 个师的兵力来坚守南满,有力地配合了北满东北民主联军粉碎国民党军继续北犯的企图。

鞍海战役是一次成功之仗。作战中,民主联军吸取了沙岭战斗的教训,集中了优势兵力和火力,并把军民打击和政治争取结合起来,促成了国民党军进入大东北后的第一次起义投诚。受到了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表彰。

此外,还在5 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四平后,即采取分兵疾追冒进的战术,以机械化部队对东北民主联军进行追击,企图捕歼东北民主联军于吉林、长春以南地区。其沿中长路北犯的新1 军21日进占公主岭;新6 军第14师亦相继占领了西丰、东丰和伊通,并继续向长春、吉长线、长白线等铁路两则迂回扩张。

东北民主联军经四平30多天苦战,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第1 、第2 师、万毅纵队及第359 旅向吉林以北舒兰、五常转移;第3 师(欠第7 旅)及辽西军区部队向白城子方向转移;第7 师及第7 旅等部队向长春以北和以东转移。之后,国民党军陆续占领双阳、梅河口、海龙、磐石、长春、农安、德惠。5 月31日,国民党新6 军第207 师第181 团进占祥甸,团部带两个营驻烨甸,一个营驻黑石镇。

黑石镇位于吉林磐石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东距烨甸20余公里,距朝阳山e 公里。东北民主联军第3 纵队以第7 旅围攻黑石镇,第8 旅阻击朝阳山可能来的援军。围歼战斗在第7 旅旅长曾国华、政委李伯秋指挥下,经6 月1 日晚至2 日拂晓的激战,共歼其500 余人。同时,第8 旅于老鸽位子阻击前来增援之国民党军1 个营,并予以沉重打击。

黑石镇战斗结束后,第7 旅乘胜进攻。

烨甸位于吉林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西麓。6 月3 日,在第3 纵队第7 旅政委李伯秋指挥下第20团和第19团一部发动烨甸战斗。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第181 团Zto 余人。

这次战斗是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后大规模战略转移途中,首次歼灭孤立之国民党军的一次胜仗。

第二件事,就是蒋介石亲赴东北。这次蒋介石来东北,是其“光复”后的第一次。这对于国民党东北的党政军各界自然是一件特大事情,一切党政军公务都必须服从蒋亲临这件头等大事,因此追击民主联军之事也自然降至第二位了。

蒋介石偕宋美龄在白崇禧、张家嗷等陪同下,是5 月23日飞到东北的。熊式辉、杜聿明等东北要员一路陪同,费时费力。而蒋介石又是全面视察,既参观沈阳故宫和北陵、沈阳工业区,又接见东北党政军各界,到处演讲、训话。由此,打乱了杜聿明的全盘部署。

由于国民党军向北推进时,并没有在松花江南岸停止,故其新6 军88师一部渡过了松花江,占领了对岸民主联军的部分阵地。此时杜聿明满心欢喜,以为蒋介石即将下达停战今,如此便可以与“共军”隔江对峙了。谁知,5 月28日,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侵占吉林后向蒋介石“报捷”,蒋介石更加利令智昏,打开军用地图,见拉法为永吉(吉林)以东铁路、公路交叉点,战略位置重要,即当面喻杜:“拉法非常重要,必须派兵一个团固守。”

5 月叨日,蒋介石又飞抵长春,在机场大厅召见廖耀湘面授机宜:“拉法为战略要点,必须派一个加强团固守。”

此时的廖耀湘,即安排第263 团孤军守卫拉法和新站。

长春失陷后,国民党虽然已经占领东北腹地30余座城镇和相当部分的交通线,但在东北民主联军奋力反击下,其兵力也损失5 万多人。因其关内外战线过长,继续在东北组织大规模进攻有困难。为求得喘息和增补部队的机会,同时慑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斗争和东北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的强烈愿望,6 月5 日,国民党与中共达成东北暂时停战15天的协议。6 月6 日,国共双方分别下令,自6 月7 日中午2 时起,东北停战15天。

就在停战令下达当天,廖耀湘所部第力军第263 团和第264 团1 个营侵占了拉法、新站,并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蚊河发起进攻。拉法位于蚊河北12公里处,拉(法)滨(哈尔滨)、长(春)图(们)、拉(法)吉(林)3 条铁路线在此交汇。新站位于拉法北6 公里处,是通往哈尔滨的交通要道。

而民主联军于四平撤出后,已经连续行军十余天了,见杜聿明所部还是死死咬住不敌,决心狠狠打它一下,让他们再恢复一次什么是老八路的记忆。

根据林彪等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在第1 师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第2 师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以及吉辽军区副司令员陈光指挥下,经3 天激战,东北民主联军在拉法、新站全歼了国民党军第263 团及第264 团1 个营,共歼灭1900人,缴获大炮10余门,轻重机枪70余挺,各种步枪1200余支。并将被击毙的国民党军团长尸体装进一口棺材里送到了松花江对岸,以煞国民党军的锐气。廖耀湖见了尸首后,如同挨了当头一棒,与杜聿明互相抱怨,推卸责任。

拉法、新站战斗是在国民党军违反停战和约情况下进行的。东北民主联军奋起反击,全歼进占拉法、新站之国民党军,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首先,东北民主联军自卫反击,教训了国民党,显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保障了拉滨线、拉图线铁路畅通,使东满、北满根据地连成一片;其次,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装备精良的孤立分散之敌,进一步证明了“敌愈分散,愈便被我歼灭。”迫使国民党军停滞在老爷岭以西、松花江以南地区,不敢再分散兵力,孤军深人,贸然北进,使东北民主联军赢得了时间扩充兵员,进行整训,提高战斗力;再次,因拉法、新站战斗引起了“谁破坏停战协议,谁先打的第一枪”的国共争端及新站谈判,使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进一步揭露了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挫败了美蒋方面妄图以此污蔑中国共产党破坏停战协议的诡计。同时,此战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斗志,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念。

6 月6 日宣布的东北停战15天的协议中,蒋介石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时在南京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一举识破了其险恶用心:是要在有利军事形势下,休整国民党军队,准备对共产党发动新一轮进攻。于是周恩来立即飞回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情况。

毛泽东则认为,我党“决定竭力争取和平,哪怕短时间也好。”根据这一决定,周恩来返回南京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时,为指导东北工作,毛泽东于6 月13日电告林彪等东北局领导成员:我党方针是竭力争取和平,争取于15天内保持平静,争取延长停战时间,变暂时停战为长期停战。同时我东北全军应积极准备再战,并应准备长期战争。

当中共杰出的政治家和谈判高手周思来返回南京与蒋介石再谈时,蒋亦开出了他的所谓“和平”的新价码:一是要求中共退出察哈尔、热河两省;二是山东的烟台和威海;三是东北的哈尔滨、安东、通化、牡丹江、白城子。蒋介石的这些苛刻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条件,理所应当地遭到毛泽东的拒绝。这样一来,国共两党的全面破裂就不可避免了。全面内战也就迫在眉睫了。

此时,毛泽东最为担心的是东北,因为这是一块新区,我党我军全面进入时间不长,工作基础薄弱,如果真的再打起来,是否能够顶得住。6 月22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指示说:蒋介石为着完成进攻准备,延长休战8 天至30日止。如我党不能承认其苛刻条件(例如东北只给旧黑龙江,其余一切不给),7 月初蒋向东北及全国进攻。你们现在即应准备于谈判破裂时,动员全党全军克服任何动摇犹豫恐惧心理,利用我方各项有利条件,紧紧依靠群众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毛泽东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达后,东北局成员的压力都很大。由于国民党方在全国尤其在东北占据了极大优势,而东北局和民主联军则不断后退,并退到了最后关头了。当6 月初,杜聿明突破松花江防线时,东北局拟放弃哈尔滨,到农村去打游击,让各部队独立开创局面,化整为零。当东北局把这一打算告知中共中央时,毛泽东因和平谈判的需要,一定要东北局坚守哈尔滨10天,由此制止了东北局机关的再度转移。现在毛泽东又指示要打,对此,林彪信心不足,他至今未与东北局成员们会合,而是独自带领主力驻在距哈尔滨城一百余里的五常地区,准备与国民党军打运动战。甚至不惜到辽南山区去打游击。

据民主联军苏静老将军回忆:“当时,人称”酒罐子“的民主联军参谋处长李作鹏,认为国民党军不敢过松花江,正当他放心地自斟自饮时,林彪来到了,大发了一顿火,把李作鹏的酒桌也掀翻了。于是轻装简从,又从哈尔滨撤到了舒兰县。

“由于敌人顾虑战线太长,停了下来不再追了。民主联军也没有再退,因为再退就退到苏联去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在舒兰一个小城园子里讲了一次话。林彪说:大家以为我跑得太快了,丢的地方太多了,我说我跑得还太慢了,丢得还少了。我讲的是真话,讲的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东北的情况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是打不过好几个拳头的。怎么办?就是要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怎么变?就是把城市丢给他们。城市一丢,我们的包袱就没有了,身子就轻了,敌人的拳头也伸开了,我们就可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吃掉。

“林彪说,城市只能是旅馆,暂住一时,把敌人拉散了,一股股吃掉了,城市自然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现在舍不得城市,和敌人硬拼,那我们只有两条路,或者被敌人吃掉,或者走抗联的老路,退到苏联去。拿破仑的军队打到莫斯科时,也是很猖狂的,可他们的失败在那时就决定了。今天也一样。我们已经通过大规模地撤退换取了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这并不是个新问题,我们当年在中央苏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力气用在建设根据地去。

“林彪还说,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食有粮食,要衣服有衣服。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全东北。”

6 月24日,林彪以东北局名义向中央发电,阐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反映了一些要求。林彪提出:彼如集中力量打东北,则我应在华北、华中发动大攻势,给蒋方以大破坏,迫其停战。这是求得全面停战最有效的办法。……由于东北根据地尚未真正建立,干部思想的混乱,部队的不充实与缺乏训练,后勤无巩固基础等等原因,我方的确以目前能取得和平为有利,以便造成有利的条件对付国民党以后翻脸。

故我们固然要基本上准备作战,但同时应力争和平,准备作暂时的一定限度的让步。这种让步的限度,以国民党能增多少兵来,我即酌量让多少步。估计他如以军事进攻时,能何时到达何地,我即准备在何时交出何地。这是我们让步的标准。

6 月25日,毛泽东即回电了,告诫林彪:(一)国民党一切布置是打,暂无和平希望。

(二)谈判破裂,全国大打,不限于东北。(三)全靠自力更生。(四)半年至一年内如我打胜,和平有望。

(五)友邦在将来可能在外交上给以援助。(六)

我党在南京谈判中,当尽最后努力,付出最大让步,以求妥协。但你们不要幻想。

毛泽东这份电报不是轻易发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产生的。坚持打,或者不打,此时打或彼时打,毛泽东主要是站在全局的需要来考虑的。至于考虑局部的情况有不周到处,在所难免。胡乔木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党要下决心面对两个破裂(与美、蒋破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50年派遣志愿军人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这个情况传播很广,大家都知道。人们不大知道的是1946年中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破裂,毛泽东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当然,国共两党最终是否破裂主要地不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但我党采取的方针策略却会对中国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东北局成员李富春、黄克诚此时也向中共中央阐述了他们对国际和国内局势的一些看法。两人认为:二战结束后,苏联严重地受伤了,需要休息与巩固已取得的胜利。美国却相对地加强了,采取全面的扩张政策。中国经过八年抗战,人民势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但还没有形成几个省区联成一片的根据地,目前又得不到国际革命的实际援助。蒋介石的反动势力在抗战后加强了,嫡系军队增多,又得到美国的援助,今后数年还可能加强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力量。反革命势力虽然也面临严重的困难,但目前均不足以制其死命。鉴于以上对形势的估计,李富春、黄克诚律议中央应力求采取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具体办法是:(一)让步以达和平;(二)拖延以待时机;(三)坚决打下去以分胜负。他们认为,目前和战已到最后关头,拖延下去的可能性很少,只有一三两条路可走。如采取让步以走和平的方针,若能求得全师而退,保存干部、部分军队和解放区,还是以让步求和平为宜。但估计蒋介石不会因我们让步而放下屠刀,而一旦把刀拿得更稳,随时可爆发大屠杀。这样则不如采取坚持打下去的方针,这个方针当然也危险,胜利把握不大,但如打得好可能取得打打停停,可以长期坚持以待国内外的根本变化。

胡乔木认为上述意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带有普遍性的。由于国共力量对比相差太大,谁也不敢说我方肯定能打胜。然而,毛泽东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李、黄的报告分析中许多观点是合乎实际的,是好的,但缺点是对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困难条件估计不足;同时对国际国内人民民主力量具备的顺利条件,也估计不足。二战后各国革命力量所处的地位,比一战后要好得多,而不是要差些。对美将的压力与要求,我们应当有所让步,而对其无理压迫与无理要求又能于以坚决的斗争,其结果比付出更大更多的让步反而要好些;如无坚决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以上批示,体现了毛泽东在形势转折关头的胆识和魄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终归选择了坚决斗争的方针,并以此揭开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序幕。

就在东北中共党政军工作最困难之时,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集中主力向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战。战役持续10天,先后解放了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高密、即墨等城镇,巩固和扩大了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在慌忙中将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抽了回来,这就大大减轻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压力。关于这一点,后来的1947年4 月民主联军总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曾经强调指出过:1946年5 月四平、长春撤退后,主力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主力来不及休息补充和装备。山东大打起来,救了我们一手,使得我们能够缓过气来。

从这个材料中,不难看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部队在1946年5 月对于民主联军的支援是何其主要的。然而,可以说,真正解了自己之围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本身。因为,随着东北战线的不断拉长,杜聿明的战线太长了,分兵把口,其所占城市和地区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就越是难以在东北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这样一来,一条松花江就把国共双方隔开了,由此使东北战场上出现了相当长的一段沉寂。就是靠着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才得以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扎扎实实的建设东北大根据地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