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决战》80. 停止攻击太原,全力解决平津问题


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这是一个重大改变,将使计划中的平津战役的进程大大提前,速度大大加快。这样,不仅要给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增加巨大压力,同时对东北野战军来说也是非同寻常的要求。因为东北野战军在大战之后不得休整,又要在冰天雪地中长途跋涉入关。

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采纳了他们提出的“暂停攻太原”的建议,并指出,为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你们主力早日人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休整。”

同一天,毛泽东又命令华北第1 兵团停止进攻太原,后来又命令淮海战场对杜聿明围而不打,以便稳住傅作义,不使过早下西撤或南撤的决心。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慎重,在充分商讨后,由周恩来代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东北野战军今后行动方案的给林。罗、刘并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这份电文经毛泽东修改,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阅后,于11月17日22时发出。

电报指出:在淮海战役胜利的威慑下,蒋介石必将考虑加强长江防线问题,“蒋介石嫡系24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惟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这“对于延缓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最后崩溃说来,自会起较大作用”。因此,傅作义集团一部或全部南撤的可能性增大。虽然敌人亦有固守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及傅系步骑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列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于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在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介石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线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作义西退”。为此,要求林、罗、刘郑重考虑东北主力提早入关问题、并提出两个方案供他们选择:“(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灭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是说蒋、傅要撤退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于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一直等到18日,中央还没有收到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似乎已经料到林、罗、刘对提前入关的态度了。就在这时,一个新情况促使毛泽东在未收到东北野战军复电时,便确立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的决心。

18日这天,傅作义派彭泽湘、符定一来到石家庄,向中共转达他的口信,声称傅部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的是起义时间和如何处置20多万中央军以及与中共联系的问题。

五大书记认真分析了傅作义口信的含义,认为傅托人带来口信,说明他追随蒋介石的立场发生动摇,但他关于通电起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在华北“剿总”的50万部队,傅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20万嫡系部队,而近30万蒋系中央军傅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傅系部队大多分散在平张线上,蒋系部队都驻防平。津、塘地区,傅作义要指挥和控制中央军一同起义,是不可能的;一旦他通电起义,蒋介石便会下令中央军镇压,并将中央军从海上接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准备应付万一傅作义通电起义,蒋系部队倾巢南撤的局面;而要应付这一局面,只有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迅速包围分割平、津、塘、唐蒋系部队。

于是,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斟酌的平津战役作战计划在这一关键时刻形成了: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作战,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尔后加以各个歼灭。

当天18时,不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毛泽东连续起草两份电文,发出战斗命令。

一份给林、罗、刘:在简要介绍了傅作义派人联络的情况后,电报提出:“我们拟利用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望你们立即命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一份给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并告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程子华、黄志勇:“(一)平、津、张、唐,蒋傅两系军队在我徐州作战胜利进展下,有分向西南两方撤退或集中向南方(经海路,亦有某种可能走陆路)撤退的可能。(二)为着不让蒋傅两系军队从平、津、张、唐逃走,除已令扬李李停止攻击归绥,并将其三个纵队位于绥东地区;,坚持阻止傅部向绥远逃跑外,又已令徐向前、周士弟停止攻击太原,以免刺激傅作义早日逃跑。(三)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李阻止敌人逃跑。”

在东北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收到毛泽东11月16日电报后,对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问题作了郑重考虑。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伯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这一问题需下大力解决,同时新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1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中央军委,认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他们建议:如敌确定不守平津,则必将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入关时及开始发现我主力入关时即开始撤退,因此,关内部队包括东野第4 、11纵队最好能在东北主力尚未动时即能包围一股较大敌人,以拖住敌人为好。

林、罗、刘所提各项困难都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当他们接到中央军委18日18时电报后,立即于19日复电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

至此,中央最终确定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短短一句话,分量却重如千钧。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毛泽东又致电东北野战军,嘱其采取秘密入关方式,不要惊动傅作义。要求他们不走山海关,暂不打唐山之敌,待完成包围动作后再行攻击。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巧妙地指示:“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于是,黑土地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刚刚在风霜雨雪中经历过生死搏杀的将士们,还没有在休整地暖过冻僵的身体,还未驱赶走不堪的疲惫,便要离开故土,投人另一场伟大的战略决战。

考虑到东北野战军的各种困难情况,经过请示毛泽东主席同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下令部队于11月23日向关内开进。踏着月色,披着星光,东北野战军告别战斗了三年的硝烟未尽的黑土地,向关内进发了。

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又一壮举。80万正规军,15万随军民工,10万匹战马,5000门火炮,130 辆装甲战车,11辆坦克,组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马蹄踏碎冰雪,车轮碾压着大地,百万人马的行进,汇成一股巨大的声响。这声响同山风融合了,变得难以分辨。重重叠叠的山峦遮挡了这支大军的身影,密密层层的丛林隐蔽了这支大军的行踪。

随着这支大军的秘密入关,平津决战悄然提前了。

11月30日,林罗刘率轻便指挥所乘火车,由沈阳出发到锦州换乘汽车,经义县、朝阳、建平、平泉、宽城从喜峰口入关,12月7 日先于部队到达蓟县孟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