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揭秘》第01节 区别尊卑贵贱的标志


清代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退出历史舞台,共历二百六十七年十位皇帝——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禺页 琰、宣宗 宁、文宗奕詝、穆宗载淳、德宗载湉及末代皇帝溥仪,他们在紫禁城内居住、生活,享受着凌驾于千万人之上的特权。若干年后,封建皇帝虽已作古,但他们住过的宫殿、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器物却保存完好,作为历史的遗迹供后人参观。但是,当人们置身于紫禁城巍峨的宫殿,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奇珍异宝,又无不感到神秘莫测——当年的皇帝是怎样在这红墙黄瓦、万户千门里生活的?他们怎样穿衣、怎样吃饭?这些身居九五之尊的皇帝与民间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哪些不同?

让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的未知走进紫禁城,去揭秘那斑驳的历史。

清代皇室发源于东北白山黑水间,满族的直系先人为明代女真。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历时三十多年统一了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他统一整个东北,于后金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号称帝,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皇太极博览群书,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开拓进取,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他一系列的治国之策,对以后清代制定典章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明帝国统治。随着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清代皇帝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吃饭、穿衣、寝居等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事情,也被蒙上政治色彩,规范出许多制度,作为显示皇权和区别尊卑贵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