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揭秘》第02节 终生“避痘”的顺治(2)


清初,在人口户籍管理方面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管理办法,居民分为“熟身”与“生身”。“熟身”是指出过天花或经历过天花的人;“生身”就是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源的人。政府规定:一旦发生疫情预报,“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

蒙古各部落一向被清朝视为最可依赖的力量,早在入关前,和睦蒙古已定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清太宗皇太极立下规矩,每年蒙古各部落首领都要入朝觐见皇帝。即使在天花流行时期,太宗也坚持执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天聪九年(1635),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农济等入盛京元旦朝贺,大汗皇太极欲亲往送行,土谢图济农等极力劝止,说:“汗若亲送,其礼我等实不敢受,况汗尚未出痘,汗住所附近有痘疾,可畏!请汗勿亲送。”最后皇太极还是象征性地率诸贝勒大臣出北门,送客人们到演武场而回。到了顺治皇帝,由于畏惧天花传染,竟然破坏祖制,不再接见“生身”身份的蒙古王公。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顺治三年(1646)蒙古喀尔喀杞萨克图汗岱青哈谈巴图鲁青台吉等来朝,按照惯例“本由皇上赐宴,然因有痘疹事,故迎至礼部”,设宴招待。有人统计,因为惧怕天花传染,顺治皇帝从亲政第八个年头起,竟然连续六年没有接见前来朝见的蒙古王公。

顺治皇帝对天花的畏惧,超过乃父。《世祖实录》记载,除了宫中避痘,在天花盛行时,“上避痘南苑”。更为严重的是,为了避痘,顺治皇帝甚至会停朝。顺治八年(1651)京城天花大爆发,是年十二月,顺治皇帝下谕:

“近日痘疹甚多,朕避处净地。凡满汉蒙古官民,有被冤控告者,内而赴各该衙门,外而赴各该地方官千理。此时奏告之人,概行禁止。如有违旨奏告者,按律治罪。”

据史载,谕旨下发时,顺治才从外地回京。此前,他一直“携太后、皇后行猎”于遵化(今河北遵化)一带的山中。十月出发,十二月才“回銮”。这是一次奇特的出宫行猎活动。皇帝行猎通常在秋天举行,冬季行猎闻所未闻。显然行猎不过是少年天子的一个堂皇的托词。鉴于当时京中天花大流行,皇帝是在避痘。一代天子,竟为天花所迫,不得不将自己放逐于北方的寒山冻水之间。

顺治皇帝一生都在躲避天花,但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顺治十七年(1660)底,京城已在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春到来。这时从宫中传出了消息,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为此清廷上下做了最大的努力,最好的御医被召到了养心殿;为了祈祝皇上平安度过大难,宫中供奉了痘神娘娘,民间传统的为过春节所挂的春联、已贴的门神、张挂的彩灯全部被撤下;同时谕令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顺治皇帝还是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顺治死后,被埋在了生前曾避痘的遵化山中,后来这里成了清代皇帝的重要陵寝之一,即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