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第01章 天命汗努尔哈赤


近些年中外出版有关努尔哈赤的传记、论著、小说以及影视作品达60多部,说明努尔哈赤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文艺界创作的一个热点,也是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热点。

在二三十年前并不是这样。笔者在文革期间写了一部《努尔哈赤传》书稿,文革结束后,某出版社想出版。在讨论选题时,一位负责人说,“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传记还没有出版,怎么能出版写外国人的传记呢!这本书稿就被搁下,直到1983年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可见当时人们对努尔哈赤陌生到何种程度。

现在,努尔哈赤不仅在国内成为热点,在国外也备受关注。一位西方学者说,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古代英杰人物是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在中国灿如星汉的历史人物中,不乏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杰出帝王,而他们为什么更钟情于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主要原因可能是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都是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以汉族为主的、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成吉思汗相比,努尔哈赤的传奇色彩似乎更浓。在中国自秦始皇以下2000多年的皇朝历史中,建立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西汉、唐、明、清。大清帝国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68年,为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八分之一。而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只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少数民族。努尔哈赤在中华文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由他奠基的大清帝国,到康乾盛世时,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众多、幅员最辽阔、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大帝国。努尔哈赤作为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对清代历史产生了原生性的影响: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衰世”的基因。这就是努尔哈赤死后378年的今天,人们研究、关心努尔哈赤的关键所在。

近一个世纪以来,史学家研究努尔哈赤,有很多成果,也有很多谜团。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桩历史疑案——先世之谜、姓氏之谜、身世之谜、幽弟之谜、杀子之谜、族名之谜、八旗之谜、建元之谜、大妃之谜、叶赫老女之谜、炮伤之谜和遗诏之谜,等等。这些历史之谜,还是由满学家和清史学家们去研究、去解疑吧!

我们要探讨的是努尔哈赤人生的两个最大的历史谜底:一个是他事业成功的谜底——努尔哈赤由僻处边塞的一个拾松子、采蘑菇的少年,成长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人生喜剧的谜底是什么?其成功的奥妙何在?另一个是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他68岁那年,他在军事舞台上遭遇了“宁远之败”,战无不胜的神话随之破灭,一代天骄郁郁而终。可以说,努尔哈赤人生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他人生悲剧的谜底又是什么?

有一本美国历任总统的合传,提到各届总统值得历史学家肯定的历史功绩,有的一二件,多者也不过三四件,有的一件没有。

努尔哈赤活了68岁(1559~1626年),他从25岁(1583年)起兵,到生命结束,政治军事生涯44年。历史学家盘点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举其大端,共有十件:

统一女真各部。金亡之后,女真各部,纷争不已,强凌弱,众暴寡,元、明300年来,未能实现统一。努尔哈赤兴起,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抚,

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今天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民族在争斗厮杀,其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位杰出的民族领袖,能将本民族各种利益集团协调统一起来。可见,努尔哈赤促成女真——满洲的民族大统一,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统一东北地区。明中期以后皇权衰落,已不能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管辖。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经过艰苦努力,统一了东北:“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地域,实际辖境大约有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面积大致相等。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蹂躏掳掠、相互杀伐,“介胄生虮虱”、“黎民遭涂炭”的悲惨局面。这就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东北的统一,后来沙俄东侵,日本南进,列强争逐,东北疆域被谁人占有,实在难卜。

制定满族文字。金灭亡后,通晓女真文的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已逐渐失传。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洲没有文字。努尔哈赤兴起后,建州与朝鲜、明朝的来往公文,由一个名叫龚正陆的汉人用汉文书写;在向女真人发布军令、政令时,则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听不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这就是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皇太极时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和10个特定字母。满语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当时,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除满洲外都没有文字。满文记录下东北亚地区文化人类学的珍贵资料,并成为满汉、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后来耶稣会士通过满文将“四书”、“五经”翻译到西方。所以,努尔哈赤主持创制满文,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华文化史和东北亚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创建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创建八旗制度。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后来又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称八旗,而实际是二十四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促进满族形成。建州女真的统一,女真各部的统一,东北地区的统一,诸族的融合,各部的联姻,八旗的创建,满文的创制,使得新的满族共同体出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为反映这个满族共同体形成的事实,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诏谕曰:“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满洲族初为东北边隅小部,继而形成民族共同体,以至发展到当今千万人的大民族。满洲族肇兴的领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政权。创大业者,必立根本。如果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不能创建一个政权,他就不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僻处边境一隅的满洲族首领,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参照蒙古政权、特别是中原汉族政权的范式,登上汗位,建立后金。从此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以支持其统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尔后,他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继迁沈阳。其子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元崇德,国号大清。自天命元年(161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历296年。努尔哈赤“经始大业,造创帝基”,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丰富军事经验。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缔造和指挥的八旗军,在17世纪前半叶,不仅是中国一支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是世界上一支最强大的骑兵。努尔哈赤统帅这支军队,先后取得古勒山之役、乌碣岩之役、哈达之役、辉发之役、乌拉之役、抚清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广宁之役和觉华岛之役12次大捷。其中古勒山之战、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广宁之战和觉华岛之战,为其精彩之笔。他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丰富了中华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

制定抚蒙政策。自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央王朝的北部边患。为此,秦始皇削平诸侯后连接六国长城而为万里长城。至明代,京师两次遭北骑困扰,明英宗甚至成了瓦剌兵的俘虏。徐达与戚继光为固边防,也大修长城。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后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其联姻不同于汉、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为儿女亲家。这是历朝中央政权(元朝除外)对蒙古治策的重大创革。中国2000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难题,至清朝才算得以解决。后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推进社会改革。努尔哈赤在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推进社会改革。在政权机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为首,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核心的领导群体,并通过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后金社会的军民统制起来。尔后,创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即实行贵族共和制。但此制度在努尔哈赤死后未能实施。在经济机制方面,他先后下令实行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牛录屯田转化为八旗旗地,奴隶制田庄转化为封建制田庄。随着八旗军民迁居辽河流域,女真由牧猎经济转化为农耕经济。在社会文化方面,初步实现了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决策迁都沈阳。此前,辽设五京,没有沈阳;金设五京,也没有沈阳。元朝东北行政中心在辽阳;明朝辽东军政中心,先在广宁,后在辽阳。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但遭到贝勒诸臣反对。理由是:近来正在修建东京辽阳,宫室已经建好了,老百姓的住所还没有最后完工。本来年景就不好,迁都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天命汗力主迁都沈阳,说: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

努尔哈赤综合考量了历史与地理、社会与自然、政治与军事、民族与物产、形胜与交通等因素,而做出迁都沈阳的重大决策。从此,沈阳第一次成为都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促进了辽河地域的经济开发。他注重采猎经济,发明人参煮晒法,使部民获得厚利,“满洲民殷国富”。他关注采炼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始炒铁,开金、银矿”,开始较大规模地采矿、冶炼。他尤为重视手工业生产,包括军器、造船、纺织、制瓷、煮盐、冶铸、火药等。明朝也称其“制造什物,极其精工”。他对进入女真地区的工匠“欣然接待,厚给杂物,牛马亦给”。他曾说,有人以为东珠、金银为宝,那是什么宝呢!天寒时能穿吗?饥饿时能吃吗?……收养能制造出国人所制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宝。迁都沈阳后,经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的开发,沈阳及辽河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得到全面开发与迅速发展,并带动了东北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陪都。似可以说,近代辽河流域、沈海地带的区域经济开发,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其经始者。

努尔哈赤一生打过12次大胜仗,留下十大历史功绩,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光彩夺目。人们在谈论努尔哈赤时,多沉迷于他巅峰时刻的辉煌,却常常忽略他攀援过程的艰辛。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里并不和睦,兄弟们闹着分家。父亲塔克世听了继母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不够维持生活。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在他25岁那年,更大的不幸降临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同时死于明军攻城的炮火。这一事件,对努尔哈赤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要从王杲之死谈起。在当时的建州女真中,以王杲势力最强。王杲曾带兵进犯明辽东首府辽阳,杀死指挥王国栋。后王杲被俘,被解送到北京问斩。王杲死后,他的儿子阿台为报父仇,袭杀明军。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明将李成梁提兵直捣阿台的住地古勒寨。阿台妻子的祖父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觉昌安为了使孙女免于战难,也为着城内部民减少伤亡,便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同进城,打算劝说阿台投降。建州女真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里通明朝,导引攻城,向城上守军喊话说:“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果然,城里出现内奸,城被攻破,觉昌安和塔克世也不幸死于战火。努尔哈赤得到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质问道:“我祖、父为何被害?你们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明朝派官员谢过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明军送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朝廷赏给努尔哈赤“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封他为指挥使。但是,努尔哈赤怒气未消,又不敢直接同明朝冲撞,便迁怒于尼堪外兰。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为名,以“十三副遗甲”,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向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进攻,拉开了女真统一战争的历史帷幕。

经过12次大的战役,这位苦难青年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继而统一了东北全境,并成为后金大汗。

努尔哈赤成功的秘密在哪里?400多年来,人们有多种解释。一位教练经过研究认为,一个运动员取得世界大赛的金牌,大约需要156个因素(其中有主有次)。那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成功,更是需要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努尔哈赤的成功,一个前提是苦难生活的磨砺。继母的寡恩,使他养成自立的性格;马市的交易,使他大开眼界,广交朋友;父、祖蒙难,刺激他毅然摆脱常人的平庸生活,踏上王者的征服之路。而更关键的因素在于他实现了“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一说天合。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可以理解为“上天”、“天命”、“天道”、“天意”、“天时”等,这里说的主要是“天时”。“天时”有大天时,有小天时。魏源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00年是个概数,300年也会有王者兴。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世界上,俄国尚未东越乌拉尔山,葡萄牙到了澳门尚未对明朝形成威胁,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兵败。女真的东面朝鲜,外祸内乱,衰落不堪;西面蒙古,四分五裂,林丹汗孤立;北面扈伦,彼此纷争,贝勒落马;南面大明,南倭北虏,内忧外患,极端腐败。总之,努尔哈赤处于300年一遇的大天时。据统计:《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83875字,其中“天”字312个。努尔哈赤得了大天时,取得了大成功。

萨尔浒大战之胜,原因之一在于得天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日,赫图阿拉地区大雪封山,江河冰冻。明军四路出师,长途跋涉,山路崎岖,丛林密布,冰雪封路,没能按照原定计划如期合围赫图阿拉;后金熟悉地形,便于设伏,分路出击。努尔哈赤巧妙利用天时,在明军形成合围之前,集中兵力,逐路击破,夺得胜利。

二说地合。地利主要指地形、地势、地域。赫图阿拉是一个山环水绕、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的宝地,那里西距抚顺200里,既为关山阻隔利于暗自发展,又有大路通达辽沈利于驱兵进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并扩大基地,这个基地后来发展成东到日本海、东北到库页岛、北跨外兴安岭、西到青海、西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大领域。这里有粮食、皮毛、人参、林木、矿藏等,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以沈辽之战为例。明军本来依靠沈阳、辽阳两城,占地利;努尔哈赤在平原攻城,不占地利。但努尔哈赤设计将城里的明军诱出城外,进行野战,发挥骑兵优长,变不利为有利,取得胜利。

三说人合。人合主要指人际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以后金努尔哈赤为一方,明朝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为另一方。明朝皇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就是一个“分”字,分而弱之,间而治之。分则弱,合则强。努尔哈赤则针锋相对,采取一个“合”字。熊廷弼说:“昔建州诸夷,若王兀堂、王杲、阿台辈尝分矣,而合之则自奴酋始。”

关于“人合”,可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翁科洛城,被对方的鄂尔果尼一箭射中,鲜血一直流到脚面。努尔哈赤继续坚持战斗。这时候又有一个人叫洛科,一箭射到努尔哈赤脖子上了。那支箭带反钩,他往下拔箭,立刻血流如注。他拄着弓从房顶一步一步下来后就休克了。后来攻下翁科洛城,鄂尔果尼和洛科都抓到了。部下要对他们施以乱箭穿胸之刑,这是当时最残酷的刑法。努尔哈赤说,两军对垒,他们是为自己的主人来射我,这样的勇士太难得了。不仅给两人松绑,还都授了官。别人一看,原来射他的人都可以宽免,都可以授官,那他的自己人,只要做出成绩就更可以做官了,更可以升官了!大家都同心协力地效忠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勇敢杀敌。

第二个例子,是叶赫老女的例子。叶赫老女是叶赫贝勒布扬古的妹妹,可能长得比较漂亮吧,为了联络建州,13岁就许给努尔哈赤了。但是许完之后并不把她嫁过来,而是随后又许给哈达的贝勒、辉发的贝勒、乌拉的布占泰,结果这三个部落都被努尔哈赤灭掉。蒙古扎鲁特部的介赛也要娶她,叶赫老女誓死不从。介赛就要报复。布扬古又把他妹妹许给喀尔喀部达尔汉贝勒的儿子,叫莽古尔岱。建州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贝勒们非常气愤,认为这个女人许给上(努尔哈赤)已经20年了,现在又把她许给莽古尔岱,真是奇耻大辱啊!要发兵把她夺回来。努尔哈赤说,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可以打他,可为了一个女人打他不好。这个女人许配给我,我都没有那么生气,你们那么生气干什么?结果33岁的叶赫老女就嫁给了蒙古的莽古尔岱。这件事情反映了努尔哈赤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四说己合。虽有天合、地合、人合,若没有己合,事业也不会成功。己合主要是胸怀开阔、心境豁达,能够把握自己。这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基本素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3万,分三路向建州古勒山而来。过了浑河之后,晚上军队支灶做饭,灶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探骑回报时脸色都变了,当时努尔哈赤兵不满一万,建州官兵,人心惶惶。努尔哈赤得到报告时已经是晚上,他听后照常打着呼噜就睡着了。妻子富察氏赶紧把他推醒,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要是我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能睡着吗?起先我不知道这九部联军什么时候来,老是惦记这事。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以后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带领众贝勒等祭堂子,尔后统军出发,一举夺得了古勒山之战的胜利。

己合很重要。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同己合至关密切。与努尔哈赤对立的明朝三个皇帝——万历帝好发脾气、荒淫无度,只活了58岁;继位的泰昌帝登极一个月吞下红色药丸死去,只活了39岁;天启帝才活了23岁。至于努尔哈赤的子孙们——皇太极脾气大,忒任性,高血压,患心脑血管病,突然去世,享年才52岁。皇太极如能做到“己合”,多活10年,那么,迁都北京,定鼎中原,坐在金銮殿的一定是皇太极而不是顺治。清初有“三祖一宗”,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和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是清帝国的奠基人,所以庙号太祖;顺治入关、定鼎燕京、统一中原,所以庙号世祖;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康熙的庙号也是“祖”。皇太极却只能得到一个“宗”字。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善于“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而正当他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命运却让他意外地遭遇了明朝的书生袁崇焕,他的喜剧人生不得不在悲剧的氛围中谢幕。

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所向告捷,攻无不克。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论死。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出关赴任,巡察边务,整顿部伍,储备粮料,积极防御。他还任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整整四年,没有大的战事。然而,孙承宗是东林党的领袖,与以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不两立,虽然身为帝师、大学士,但在党争中也受到排挤,辞官回京。接替孙承宗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后,采取消极防御方略,命令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明军官兵,弃城丢械,涌向关内,兵民塞路,哭声震野!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军在辽西失陷广宁后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后金军进攻明朝首当其冲的就是宁远城。袁崇焕率领万余兵民,独守孤城宁远。他布置火炮——将新从海外引进的西洋大炮(又称红夷大炮、红衣大炮)安放在城上;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商民、粮草撤到城内,焚毁城外房舍;军民联防——安排百姓巡逻放哨、运送火药;激励士气——刺血宣誓,激以忠义,并亲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决心与袁崇焕同死生、共赴难。袁崇焕一切布置妥当,静待敌人来攻。

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号称20万大军,渡过辽河,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守城者袁崇焕,42岁,进士出身,没有指挥过作战。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命离宁远城5里安营,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努尔哈赤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汉人捎劝降书给袁崇焕说: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派兵猛力攻城。城堞上,箭头如倾盆雨;悬牌上,矢镞如刺猬皮。后金兵攻城不下,努尔哈赤命军士冒死凿城挖洞。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抛火球、扔火把烧挖城之敌。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崇焕亲自带兵用铁索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烧挖城之敌。他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不下火线。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炮过之处,死伤一片。官兵害怕,畏缩不前。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后金有一位叫刘学成的人,上书分析宁远之败的原因。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刘学成直言陈明:天命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致使兵败宁远。

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天命汗晚年,被胜利和权力腐蚀了聪明,冲昏了头脑,犯下错误,吞下苦果。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此后,天命汗郁郁寡欢,陷入苦闷。八月十一日,在沈阳东40里的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忧愤而死。《左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努尔哈赤以兵马起家称汗,又以兵败宁远身死,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瑕不掩瑜。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在晚年有过一些失误,犯过一些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把女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需要加以指明,把女真人对明朝专制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的不满情绪加以集中,并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发起者的责任。他在将上述的社会需要、群体愿望,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由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刚毅沉着、豁达机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组成坚强稳定的领导群体。其时,南有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北有海西。努尔哈赤没有四面树敌,更没有四面出击,而是佯顺明朝,结好朝鲜,笼络蒙古,用兵海西;对海西女真各部又采取远交近攻,联大灭小,先弱后强,各个吞并的策略;进而形势坐大,黄衣称朕,挥师西进,迁鼎沈阳。他通过建立八旗和创制满文,以物质与精神这两条纽带,去组织、协调、聚结、激发女真的社会活力,实现历史赋予女真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任务,并为大清帝国建立和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下基石。至于大清王朝奠基礼的完成,还有待于他的儿子皇太极。

努尔哈赤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属相:羊卒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
享年:68岁
谥号:初谥武皇帝,改谥高皇帝
庙号:太祖
陵寝:福陵(沈阳东陵)
父亲:塔克世
母亲:喜塔拉氏,后尊为宣皇后
初婚:19岁结婚,配偶佟佳氏
配偶:16人,皇后(大福晋)叶赫那拉
子女:16子,8女
继位人:皇太极(太宗)
最得意:萨尔浒之战夺得胜利
最失意:兵败宁远
最不幸:父、祖被杀害
最痛心:杀死长子褚英
最擅长: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