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王》显赫世家:三顶“铁帽”的荣耀


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代善一家就占了三个。这在清朝皇室中绝无仅有,充分说明他们在清朝开国、统一大业中的突出贡献。

代善家的三个“铁帽子王”中,一个是他本人的礼亲王爵。代善共有八个儿子,第七子满达海承袭了他的爵位。顺治帝亲政后,因满达海生前谄媚睿亲王多尔衮,把这一爵位转给了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儿子杰书,杰书的后裔享有这—爵位直至清朝灭亡。

礼亲王爵前后共承袭十一次,其中,第二、三次袭改称巽亲王,第四、五、六次袭称康亲王,第七次袭恢复了礼亲王爵号。

代善家的另两个“铁帽子王”,一个是其子岳讬首封的克勤郡王(中间一度改称衍禧郡王、平郡王)爵;另一个是其孙勒克德浑首封的顺承郡王爵。

第一代克勤郡王岳讬(1599—1639)是代善的长子。22岁已立战功,32岁时皇太极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任命他主管兵部。

岳讬的突出政绩,是明确提出善待被征服的汉民。清太祖努尔哈赤进占辽东地区后,对进行反抗的汉民大加杀戮,殃及无辜。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曾派大贝勒阿敏驻守永平等四城,阿敏在撤退前,将永平、滦州的汉民屠戮一空。这种滥杀无辜的做法,不仅没能使汉民降服,反而加大了他们反抗的力度。在满族统治集团内部,也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岳讬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最早主张对汉族降官降民加以怀柔的贵族之一。他认为,如果这样做,归顺的汉人就会越来越多。他曾对明朝降将剖明心迹说:“杀掉辽东汉民是先汗的罪。虽然如此,那是不懂道义时的事。每想起这事就后悔不已,我如果有两个身子的话,真恨不得杀掉一身,如果有两个头的话,真恨不得打碎一个。”先汗努尔哈赤是岳讬的亲祖父,但他反省起先汗的罪过却毫不留情。他对滥杀辽民的行为追悔莫及,简直就是深恶痛绝了。这与皇太极即位后提出的要以“古帝王”为师,“躬行仁义”的主张一拍即合。因为有了这种共识,皇太极调整对汉人的政策,很快稳定了局面。

岳讬性格直率,心里搁不住话,有看法就说,有意见就提,最后就吃亏在这张嘴上。崇德元年(1636)他37岁,晋封和硕成亲王,在努尔哈赤的孙子辈中是第一人。但是数月以后,他就因为徇庇“谋逆”的大贝勒莽古尔泰等罪论死。皇太极虽宥岳讬不死,却把他的爵位连降二级,由亲王降为贝勒。

事情起因是,此前莽古尔泰曾与皇太极发生争吵,一怒之下拔出佩刀,皇太极和诸贝勒议定,莽古尔泰情罪重大。当时,众口一词,舆论汹汹,诸贝勒都与莽古尔泰划清界限,不惜落井下石。惟独岳讬公开同情莽古尔泰,他找到皇太极说:“看到蓝旗贝勒(莽古尔泰)一个人坐在那儿痛哭流涕,觉得实在可怜。皇上与他究竟有什么怨恨?”岳讬虽然用了一句反问,实际却是在质问皇太极,既然没有深仇大恨,为什么要把莽古尔泰往死里整呢?岳讬是皇太极的侄子,对长辈说起话来却毫不留情。

不久,莽古尔泰与弟德格类、妹莽古济又被人告发“阴蓄异谋,大逆不道”。这回的罪名更大,众贝勒也更加愤怒,纷纷谴责莽古尔泰兄妹,因为这正是皇太极所想见的。惟独岳讬不识时务,又站出来对“阴蓄异谋”的罪名表示置疑。他说:“贝勒德格类,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必定是不实之词。是不是想把我也牵连进去?”岳讬质问他们要把自己牵连进去,是意有所指的。

满族人早期,并不忌讳近亲结婚,岳讬的妻子,是莽古济的长女,莽古济既是他的姑姑又是他的岳母。因为这层关系,岳讬在感情上很能体谅莽古济、莽古尔泰一家,自信他们不会“谋逆”,以致与皇太极发生了冲突。

其实,皇太极与莽古济的关系也是亲上加亲,他们既是姐弟,又是亲家。莽古济的长女嫁给了哥哥代善的长子岳讬,次女嫁给了弟弟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但皇太极整起自己的哥哥姐姐来,却毫不留情。此案发生时,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已死,皇太极亲自下令,把姐姐莽古济、侄子额毕伦(莽古尔泰的儿子)处死。豪格为了与莽古尔泰家一刀两断,竟残忍地将自己的妻子杀死。相比之下,岳讬却很重视与妻子的感情。崇德元年定他“徇庇”之罪,就由此而来。后来,岳讬病没,他的这位妻子执意殉死,埋葬在一起。生死与共,正应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

皇太极很久不能从萨哈廉之死引起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思久伤神。有一天中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翔凤楼上打了个瞌睡,梦见萨哈廉向他要牛,惊觉而醒,连忙命人查阅《大明会典》,得知书中写有“亲王没,初祭用牛”的定例。清朝当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制度,遇事先要从明朝官书中寻找依据。皇太极认为祭祀萨哈廉时没有用牛,所以他给自己托梦,赶紧命礼部准备了一头黑牛,按照会典中的礼节举行祭祀。祭文写得很有意思:“大清皇帝圣旨:颖亲王尔(你)身虽没,天性犹灵,托梦于朕,恳求牺牲。朕察古礼,王没(死)初祭果用牛。先因不知,故未用之。今既见梦,又合古礼,朕甚奇之,遣大臣宰牛往祭,以慰尔心。”皇太极所说的“古礼”,就是明朝的礼仪。

萨哈廉生前只是郡王,死后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他的次子勒克德浑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