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5.5节 丧母发财


母亲死了,安德海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但这都是很相而已,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捞银子。

安德海得罪了东太后、恭亲王奕诉和小皇上后,他越来越明白,自己必须紧紧抓牢西太后这根粗绳,不然,自己便会有“翻船”的危险。所以,小安子对西太后更是尽极逢迎、巴结之能事,以背靠大树好乘凉。

安德海一天到晚泡在储秀宫里想着法子逗得西太后十分开心,西太后仿佛也离不开这个特殊的奴才了。有时,小安子半天不到寝宫来,西太后便像丢了魂似的,便差人去寻小安子。这日,西太后正让小安子为她修指甲,突然,门外有一个小太监低声唤着:

“安公公,您老家南皮来人了,请您快快相见。”

安德海一听说老家来人了,他就知道一定是家中有什么事了。因为,自从安德海入宫,十几年来,家乡从来就没来人找到他,倒是他平日里不断地派人给家里捎银子回去,每次爹娘收到银子,再托人带个话就可以了。可今天情景与往日不同。

安德海看了一看西太后,她的意思是征求西太后的意见。西太后本来想多留小安子一会儿,谁知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显然西太后不是太高兴,但她也不想难为小安子,便点了点头。小安子连忙谢恩到了储秀宫门外。

“安老爷,小的有礼了。”

安德海刚跨出储秀宫的大门,只见一个30多岁的男子伏在地上,直给他磕头。安德海一望,并不认识这个人呀,他是谁?

来者不见安德海发话,便也不敢站起身来,依然伏在地上。看样子,他是非等到安德海开口,才敢站起身来的。安德海从来人的衣着打扮来看,来人确系南皮一带人,定是自己的老乡。安德海沉吟了一下:

“免礼,起来吧!”

那来者才抖抖地站起身来,他忽然掩面哭了起来,安德海有点儿不耐烦了。刚才正在西太后那儿取乐呢,好好地被人唤了出来,一见面,这个人又痛哭流涕,真让人扫兴。他不耐烦地说:

“你是谁?哭什么来着?”

那人抹了一把眼泪,安德海看得出来,他哭得还很伤心。来者小心翼翼地递上了一封信,并自我介绍:

“安大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您不认识我了?我是咱们汤庄子的汤宝呀。”

汤庄子?汤宝——“汤包子”?

安德海顿时瞪大了眼睛,被自称“汤宝”的人一提醒,安德海似乎认出了眼前之人。20多年前,家乡汤庄子汤二掌柜的独生子“汤包子”仗势欺人,与安德海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安德海曾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复这个“汤包子”。后来,安德海进京入了宫,只顾自己往上爬了,竟忘了南皮县汤庄子还有个仇人“汤包子”。今天,真是出人意外,仇人居然自动站在安大总管的面前了。安德海顿时感到阵阵心痛,他拿着信,头一扭,转身走了。

“安大老爷,等一等,等您看完了信,再走也不迟,小的还有话要说哩!”

安德海原以为“汤包子”哭哭啼啼是想来找他在宫中谋个职,便讥刺挖苦道:

“汤少爷,虽然说我安德海今天也混个四品官帽戴戴,可这四品顶带来之不易呀,你又不是不知道,当年我狠心割了‘宝贝’,才换得今天。据安某所知,你读书不成,连个秀才也没考上,本人就是再想帮你一把,也是爱莫能助呀。要想进宫来当差,你舍得割那个‘宝贝’吗?算起来你早已娶妻生子,早已尝到了做男人的甜头,你能无欲吗?我说,汤少爷,你还是请回吧,回家抱老婆睡觉去吧!”

安德海头也不回地走了,“汤包子”傻呆呆地站在储秀宫门中,他不敢走开,他知道安德海一定会回过头来找他的。

安德海并不急于看手中的信,一看字体就知道是安家的“秀才”——叔叔安邦杰写来的。一定是叔叔写给自己推荐“汤包子”的,所以,安德海把信随手一放,放到了内衣的口袋里。他还洋洋得意:

“哼,‘汤包子’呀‘汤包子’,好小子,今天也有你来求大爷的时候!小时候,你仗势欺人,我安德海可真受了你不少气。大爷明明看见你刚才趴在地上给大爷我磕头,这叫‘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威风哟!好威风!好自在!汤少爷,你慢慢地等吧,等大爷养足了精神,再来‘招待’你。”

安德海洋洋得意地回到了西太后的身边,他献媚似地说:

“主子,腿酸吗?让奴才给你捏捏腿。”

西太后最喜欢让安德海给他捏捏腿。平日里,荣禄不敢随便出入储秀宫,她生怕万一被东太后、小皇上或恭亲王撞见了,毕竟偷情有些紧张。可她不怕有人见着小安子在这儿。小安子是个废人,没了那个“宝贝”,谁也说不着什么。但是,安德海有双功夫过硬的双手,他那温暖的,男人的大手,尤其是他那美妙绝伦的十指,往往使西太后进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境界之中,西太后亦能从小安子那里获得极大的满足。

“小安子,快,给我捏捏腿。”

西太后急于求得生理上的满足,催促着安德海。小安子立刻满足了西太后这小小的要求,几分钟后,西太后发出低低的呻吟声。又过了一会儿,西太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

“小安子,你家乡来人,有急事吗?”

“回主子,并没什么大事,不过是有个乡邻来谋职罢了,已经让奴才给挡回去了,连他带来的推荐信,奴才都没曾看。”

一提到信,安德海无意地从内衣的口袋里把信拿了出来。刚才“汤包子”双手捧给他的时候,安德海看的是信封的正面,而此时掏出时,安德海看的却是信封的反面,小安子一看反面,顿时傻眼了。原来信封的反面上明明画着一个大黑方框,黑框里还写了个“母”字。他还没来得及拆开信封,便哭了起来。西太后被小安子哭愣了:

“小安子,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转脸就哭了呢?”

安德海连忙抹了抹眼泪,扑通一声跪在西太后的面前:

“主子,怨奴才无礼,奴才只因过于悲伤,才忍不住流下泪来。”

“悲伤?你悲从何来?”

“奴才不敢说。”

“快,在我面前还吞吞吐吐的。”

安德海又抹了一把泪水,小声地说:

“奴才的母亲过世了。”

“哦,还真是个大孝子,既然你娘去世了,做儿子的也该回去尽孝,回头,我让庆儿跟内务府说一声,让他们给你三个月的假,回去奔丧吧。”

“谢主子。”

安德海还真感激西太后,他万万没想到西太后能准他整整三个月的假。西太后拿起安德海的大手搓呀搓的:

“小安子,我可是真不舍得让你走,你一走三个月,让我可怎么过呀。一旦办完事情,马上回来,可别耽误了时间。你十来岁离开家,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爹娘,也真难为你了。你娘去世了,我略表一点心意,赏你5000两银子,把你娘的后事办得体面些。”

安德海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5000两银子,别说太监的娘死了,就是王公大臣家出了丧事,主子也没那么慷慨过。

小安于简直是受宠若惊,他干脆趴在西太后的怀里大声哭了起来。西太后抚摸着小安子的头发,安慰道:

“好了,好了,这么大的人了,还哭鼻子,快抹了眼泪。”

西太后就像哄小孩似的,好不容易才哄好了小安子。其实,安德海此时的泪水早已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感激的热泪。安德海突然想起储秀宫门外的“汤包子”,他猛地一起身,说:

“主子,奴才的老乡可能还站在宫外哩,奴才这便去问问他详情。”

安德海连忙赶到宫门中,果然不出安德海所料,“汤包子”根本就没走。安德海走上前来,不由分说,抬腿就是一脚,跺在“汤包子”的身上:

“好小子,差点儿坏了大爷的大事,你刚才为什么不说清楚?”

“安大老爷息怒,刚才小的确实是想说的,无奈老爷不容小的说下去。”

安德海一想,确实“汤包子”让他看过信,是自己大意了,便也不再追究。他消了消气,口气平缓了一点儿:

“汤少爷,老夫人是何时去的?现在,家里的情况如何?”

“回老爷,老夫人是五天前去的,她老人家弥留时还呼唤着老爷的名字,很想见老爷一眼,可人家都明白老爷您在太后面前侍奉着,事儿多,抽不出空来,就没来告诉你。家里的灵棚已搭好,单等老爷回去守孝哩。”

安德海手一摆,说:

“汤少爷先回吧,我明天启程上路,估计快马加鞭,三天后便到家。”

安德海把“汤包子”给打发走了。他为什么不随报丧的人一起走呢?这自有门路儿。试想一下:安德海十来岁离开老家南皮县汤庄子,屈指算来,至今已20年左右,其间从未回到家。出来时,他是个可怜巴巴的小阉人,可今非昔比了,如今他安公公是圣母皇太后面前的大红人,圣母皇太后虽说不是皇上,可她是皇上的亲娘,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实是圣母皇太后一个人说了算数。安德海虽说没有靠读书,或者靠打天下挣来的官职,但谁都知道他是四品蓝翎太监大总管,多少也是个四品官老爷,他能和小民一个的“汤包子”并肩而行吗?再说,安德海推迟一天,也好让“汤包子”先回去报个信儿,想必家邻们必定出门相迎,京城来的四品官老爷还等着乡邻们的跪拜哩。

安德海先到内务府告了个假,又到西太后那儿领了5000两赏银,再向西太后开口挑了几个太监带回老家,让他们当“执事”。什么是“执事”呢?就是民间办红白喜事时,挑几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管管帐,操办酒席,主人自己就不用亲自操事了。

安德海想来想去,他决定带储秀宫里的李莲英去当“执事”。

李莲英虽还是无名小辈,但他头脑十分灵活,办事又十分谨慎,也算见过大世面,他目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二天,安德海坐了顶六人大轿,带着几个小太监,回家奔丧去了。一路上,安德海都在盘算如何把母亲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安德海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

天底下有几个傻子,谁都知道慈禧是当今的掌权人,而安德海——安公公——安大老爷又是西太后慈禧面前的大红人儿,不要说三卿六相,五府六部,就是当今天子的皇叔,恭亲王奕沂,这个铁帽子王爷,还有小皇上载淳,谁不让他小安子三分。昨天,他刚到内务府告假,便有七八个大臣们围拢过来,陪着安大总管掉了几滴眼泪,他们并立即表示随后便亲自或派儿子去吊唁。谁不趁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孝敬’他安大总管。平日里,想巴结他安大总管,希望安总管能在西太后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还找不得合适的巴结机会哩。这礼呀,无论他们情愿不情愿,都必须送,趁丧母之机收得他们的厚礼,以后找机会,在西太后面前替他们美言几句。保住脑袋上的花翎,就得再多捞一些,如果有个别人不识相,不给安总管面子,挡住安总管的财路,那可不要怨安总管口上不积德。过几个月,小安子在西太后面前稍微说几句,保管你回家种地抱孩子去。

想到这里,安德海仿佛忘记了自己刚刚死了娘,他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一个小太监莫名其妙地望了望安公公,安德海连忙敛起了笑容。他在努力酝酿感情,准备一遇到前来跪迎的地方官员就放声大哭,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

果然走不多远,南皮县的地方官员在知县大人的带领下,早已在城门外等候多时,安德海一行被他们迎到了县城里。安德海一见南皮的乡邻,多少有一些儿感触,“少小离家老大归”,怎能不感慨万千哩!再加上他真的死了娘,安德海也掉了许多泪。知县及其他官员不敢怠慢,好生招待安德海一顿饭,便随安德海赶往汤庄子。

汤庄子的人早已听“汤包子”说安德海随后便到,便纷纷走出村口,来迎他们村子里的显赫之人——安德海。安德海离村口还有两里路时,便坐在轿子里,一路号陶而来。他在左一声“亲娘”,又一声“亲娘”,叫得别人听来好心酸,连轿夫们也被他打动了,走在轿子外还直抹泪。

安德海被乡邻团团围住,小孩子们像看热闹似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他们村子里的大人物——安德海。知县和一些地方官员们围在安德海的身边,像个孝子似的。这汤庄子的农民,几十年来,也没见过知县大人何曾来过这偏远的小村庄,更没见过宫里来的四品官儿,今天真是见了世面了,里三层,外三层,简直就把安德海和知县大人当“星外来客”看待。

安德海首先奔向灵堂,他在路上更多地盘算丧事的规模和如何借此良机,大发横财;而一旦真的到了家里,见到了灵堂,他还真的伤心了。20年了,他没见到娘一面,如今娘已闭了眼睛,做儿子的怎能不伤心呢。安德海哭成个泪人儿,他倒在母亲的尸体旁,哭得死去活来。

这时,跪在灵棚里守丧的弟弟——安德洋,凑近大哥安德海的身边,悲悲切切地对他说:

“大哥,娘在世时天天都在念着你,尤其是最后几天,她尽说胡话,她说大哥是腊月底上路的,天又下着大雪,哥肯定冷。

娘咽气时,小弟发现娘的手里紧紧捏着一个纽扣。爹说,这颗纽扣是当年大哥上路时,娘不舍得松手,一把拉住大哥,从大哥的衣服上拽下来的。20年来,每逢娘想大哥的时候,便拿出这颗纽扣,呆呆地看啊看,不舍得松开。”

安德海听到这里,他哭得更悲伤了,索性放声大号,哭得乡邻们无不抹泪,都说他是个大孝子。

安德海哭了一阵,被大家劝慰着,他走出灵堂一看,只见灵堂搭得太不够气势,便把二叔安邦杰找来,让二叔赶快吩咐人重新另选风水宝地搭一个大灵棚,而且决定守孝期由民间的三天改为30天。不但要搭大灵棚,还要搭孝棚、经棚、鼓乐棚、候客棚、待客棚、对厅、过厅、客相厅,名目繁多,有的安邦杰连听都没听说过,他似乎面有难色,安德海马上派李莲英给二叔解释:

“安老爷子,这丧事的开销嘛,自然有人赞助,您老不用发愁。这搭诸多棚子由我来安排好了,”

李莲英拿出他的全部本领来,带领一帮人,不出三天,便完成了安大总管交给他的任务。接着,众人便动手扎纸马、纸轿、纸人、纸蓬莱山、纸楼阁亭檄、纸判官、纸金童玉女、大小鬼怪、金毛狮子、银孔、四大金刚和八大罗汉。那纸扎的什物一直摆到村口都没摆下,汤庄子的大人、小孩可真开了眼界了,一天到晚,吃饱了饭便出来看热闹,比他们逛庙会的劲头还足哩。

扎完各样各式的纸人等物,还请来了和尚、尼姑、道士念经,跑方取水上法台,走金桥,过银桥,祭河桥上走一遭。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笙管齐奏,鞭炮齐鸣,不像是在发丧,倒像是在办喜事。

安德海每天早上到灵棚里跪一会儿,算是尽了孝心,他便可以逍遥自在去了,因为自有“孝子贤孙”们为他守灵,头一个始终跪在灵棚里尽孝的便是“汤包子”。为什么“汤包子”这么尽孝呢?因为他心里虚,20多年以前,“汤包子”整苦了安德海,

如今安德海发迹了,凭安德海在储秀宫门前踢“汤包子”那一脚,就可以看得出来,安德海至今未忘前仇,万一安德海不放过他,等发了丧再回过头来收拾“汤包子”,可就有“汤包子”的好“果子”吃了。所以,“汤包子”还是学乖点儿,多在灵棚里尽尽孝,多少也能减轻一些安德海对自己的记恨。

安德海看着“汤包子”如此乖巧,他心里直想笑:

“这浑小子,真是个软蛋儿,看他那熊样,居然也有今天!嘿嘿,今天是安老爷的天下,安家的老祖坟上总算冒股烟了。”

“汤包子”不但天天来为安老太太守孝,而且,他还带来了丰厚的礼,白绸一匹,白绫二匹,银200两,可谓汤庄子头一户厚礼。汤庄子的乡邻乡亲及邻近村庄的人家,听说善良的安老太太去世了,不看她儿子安德海的面子,而是看她老太太的面子,也纷纷来哭祭一番。他们往往只上一点点薄礼,这里的农民真的是太穷了,有的人家只有一条像样一点的裤子,男人需要出去男人穿,女人需要出去女人穿,哪儿还有多少钱送礼哩。安德海十分了解家乡的这种风俗,他对“执事”说,只要拿几个铜子来烧纸的,一律留饭,而且饭食要丰厚一些,不可给人剩饭菜吃,即使是要饭花子来磕个头,哭几声,也要热情招待,也要送白绫子一尺,作为孝带。

安德海是看见乡邻们穷困,借丧母之机大加施舍,救苦救难吗?非也,他明明知道这样一来,会招惹更多的四乡贫困户来吃大席,要耗消很多钱财,但他非要为之,为何?他要借此大大炫耀自己,以示安大总管今天的气派。这消耗的银子嘛,自然不用安德海自己掏腰包,谁来垫付这笔庞大的开销呢?那当然是向达官贵人伸手了。

安家办丧事,其规模不但在汤庄子是空前的,就是在南皮县一带也是空前的。单各种棚子所用的席子就用了3000多条,白绫子、白绸子、白缎子则更多了。据说,河北沧州一带及天津一带的绸布庄纷纷借此时机哄抬物价,一时间,铺面上竟见不到白色凌绸,全被安家购去了。

忙活了大半个月,眼见着礼单越来越厚,安德海并不满足,他知道大头还在后头哩,因为离下葬还有五天,按当地风俗习惯,礼轻的吊唁者在前,礼重的吊唁者在最后。虽然这20来天,地方官员也有哭丧的,但大多都是无足轻重之人,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一个也没露面,不是他们不识相,而是等着唱压台戏哩。他们早就派手下的来过,送来了唁函,表示哀悼,并声称等安老太太下葬前两天,一定亲自来吊祭。安德海心里有数,那些平日里巴着安公公的大臣王公们,不会不来,他们也不敢不来。要是谁在这个问题上不识大局,有损安公公的形象,回到京城后,安公公一句话也能把他打发回老家抱孩子去。在这个节骨眼上,谁愿意拿鸡蛋去碰石头哩。

安德海可谓贪得无厌,他明明知道再过一二天,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便会纷纷送来厚礼,恐怕到时候厚礼会装不下的,但他还是不满足,他要借此机会大捞一把,哪怕是堆成金山银山,安德海也不觉得多。

安德海让李莲英喊来南皮县的知县时大人,这个七品小芝麻官见到安德海,心中早已猜个八九分,他毕竟是十年寒窗苦过来的,对于安德海的这点小手腕,时知县还是能识出来的。七品小官怎敢和四品的安大总管对衡,他很见机地行事。

“安总管,卑职明日即去下礼,卑职绝不会做小家子事的。”

安德海沉吟了一会儿,他突然直截了当地说:

“不知你准备多少礼呢?”

这下可真的难住了时知县,他到任才两年有余,况且南皮县古来以贫困而著称,他这个小小的知县年俸不过是300多两银子,一家老小都全靠他的年俸糊肚子,这穷地方的官就是想搜刮民财,恐怕也难以刮到多少油水。昨天晚上,时知县与师爷商量了大半夜,才定下个谱来。他决定送三匹白凌子、三匹白缎子、六匹白绸子,银100两,这已经是他最大的限度了。时知县鼓足了勇气,如实说了一遍。谁知安德海听后,并不发一句话,看来,时知县认为是送了份厚礼,而安德海并不满足,吓得这位七品芝麻官脑门子直冒汗。安德海看着他那副倒霉相,心里直可怜他:

“时知县呀,时知县,可怜你这七品芝麻官,谁叫你做南皮县的父母官呢,你说你不带个好头,其他官员可怎么跟呢?谁叫你这里出了我安大总管,可怜的小穷官,看来,还得我安大总管帮你一把了。”

安德海见这位县太爷可怜巴巴的,榨干了他的皮骨,恐怕也榨不出几滴油水来,安德海也真的不想再难为他了。于是,安德海对他说:

“时知县,等一会你到李执事那里去领十个大元宝。”

时知县怎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古到今,哪有这个理儿,他生怕是自己听错了,又听了一遍,仍是:

“领十个大元宝,明天你当着众王公大臣的面去上礼,懂吗?”

时知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不敢多问,连忙找到了李莲英,说明来意后,只见李莲英诡秘地一笑:

“时知县,这一会儿,是安公公拿粉往你脸上抹,可露脸了。”

时知县知道李莲英只不过是太监中的无名小卒,便不惧他,大胆地追问:

“安公公这么做,为何?”

李莲英只觉得这位时知县真是个书呆子,到了这个份子,他还吃不透味儿,真是个木头疙瘩。李莲英只好说破:

“时知县,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这不明摆着吗?明儿个便是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及各省的巡抚、总督、将军等要员来上礼,你想想看,若你个小小知县都出手大方,一出就是十块大元宝,等于是千两银子,其他比你官职高多了的,还好意思少拿吗?这下就看你的了,你带个好头,自然官职比你高的人会大方一些,安大总管不会薄待你。好了,我只能给你提个醒,至于究竟该怎么办,还是你回去跟师爷商量着办吧。”

时知县唯唯喏喏地退了出去,他领了十块大元宝,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的,他把大元宝揣在怀里真不是个滋味。唉,堂堂的知县,十年寒窗苦,好不容易才考了个举人,又托人情捞个知县当当,竟要向一个太监摧眉折腰、阿谀奉承。他小小的一个宫廷太监,死了老娘,竟收到这么多的礼,一出手不眨眼便是十块大元宝,等于千两银子呀。恐怕他时知县死了,加在一块儿,也收不到这么多的礼。时知县心里多少有一点儿忿忿的,但他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恐流露出自己的一点儿不满情绪,被安德海知道了,保不住知县宝座是小事,丢了性命是大事。

回到县衙门,时知县立刻找到师爷,他与师爷商量了老半天,最后决定把明天的事儿办得圆满些,招得安德海的欢心,说不定安德海在西太后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不久的将来便能青云直上,官运亨通。

第二天上午,周围县城的知县差不多都来了。就连沧州的知府、直隶的总督一个也没落下,人声鼎沸,可连一个上礼的都没有,为什么?只为谁也不愿带这个头。这个头不好开呀,谁都不知道给多少恰到好处,给多了吧,有些舍不得,给少了吧,又怕安德海不高兴,花了钱还要把官送,甚至把命送。大家好久不见面了,便寒暄一阵后闭扯了起来,俗语说: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愿做“出头鸟”。好在李莲英显得并不着急,他慢慢吞吞的,一点儿也不急于记账的样子。

时知县此时并不急于上礼,他在等一个人,等谁,等李鸿章。

李鸿章十天前便派亲信送来了唁函,并声称过几日便亲往拜祭老夫人,估计就在今天上午能到,因为过三天就要出殡了,李鸿章总不能等事后再来吧。又过了一个多时辰,军机大臣、附近省的巡抚们、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陆续都到了,单等直隶总督李鸿章了。

“各位大人们,请先到候客棚休息一会儿,稍等一下,请乡亲们先拜祭,各位大人再随礼。”

李莲英站在达官贵人的人堆里,向大家喊了这么一句。果然,一时间,喧嚣的声音没有了,有几个关系不错的知府们在低声交谈着:

“徐大人,这安老夫人仙逝,咱们总得出这个数吧。”

一位花白胡子伸出了三个手指手,那位被称为“徐大人”的知府猛地摇了一下头:

“否也!3000两银子,还不够寒碜人的,恐怕安公公看也不看一眼。”

另外一个年近六旬的知府附和道:

“徐大人言之有礼,别说3000两银子,就是再加一倍,恐怕也挡不下来。”

话还没落音,只听得李莲英拉着太监习惯用的语调,高声地喊到:

“直隶总督李大人到!”

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刚刚下马的李鸿章。李鸿章前些年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捻军有功,深得西太后慈禧的赏识,干上了直隶总督,当上了直隶省的土皇帝。安德海的老家南皮县为直隶省所属,实际上,李鸿章是时知县的最高长官。李鸿章为人狡诈,诡计多端,他干到总督这一级并不满足,因为他野心勃勃,他的志向是官居一品,甚至弄个军机处的首席大臣当当。老奸巨猾的李鸿章当然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最清醒的认识,要想平步青云,非走西太后的门路不可,若想走动西太后的门路,必须用“敲门砖”去敲开安德海的那扇大门。而这“敲门砖”不是别的,正是金子。

“李大人好!”

“李大人好!”

向李鸿章问好的献媚声阵阵传到李鸿章的耳朵里,李鸿章向大家作了个揖,算是答谢了。他这次来,满有压倒诸众之势,他带来了整整5000两银子,他相信没人舍得出这么大的礼,今天就让诸位开开眼界吧。

不一会儿,乡邻们拜祭活动结束了,李莲英一算,这一个月来的开销总账且不算,单是留饭一项,就花了5000两银子,而汤庄子乡邻送的礼,加上“汤包子”送的200两银子,一共才600多两银子,真是收的礼还不足开销的一个零头。李莲英连忙跑到灵棚里,找到正在装模作样哀痛不已的安德海。

“安公公,小的已初步算了一下账,附近村庄乡邻一共送了600多两银子,连一个月来开销的零头还不足。”

安德海漫不经心地答道:

“小李子,急什么?亏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从来红白喜事不贴钱,你倒给忘了。我根本就没指望乡邻们送几个礼,他们能拿出几两银子就不错了。我没告诉过你吗,大鱼还没进网哩。”

李莲英明白了,他真佩服安德海的“稳坐钓鱼台”的风度。

等乡邻们纷纷离去以后,时知县到了,他让几个家丁抬着十匹白绫子、16匹白绸子、18匹白缎子,一古脑儿全放在候客棚门前。候客棚里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好一个大方的时知县,你可玩苦了我们,你一年才几个俸禄,整整一年扎住你的脖子不吃也不喝,你也买不来这么多的绸缎绫子。你这一带头上礼,不是把众人往火坑里推吗?”

直隶总督李鸿章此时心中吃了个定心丸:

“区区小数,何足挂齿,这些绸缎绫子比起李某人的5000两银子,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李鸿章正在得意时,突然听到李莲英扯着嗓门高叫道:

“南皮知县时大人拜祭安老夫人,进礼银1200两,绸16匹、缎18匹、凌子十匹。”

李莲英唯恐众人没听清楚,再次高叫了一遍,吓得众人直吐舌头:

“我的妈呀,这位时知县看来是疯了,连家底子都端出来上礼了。”

只见时知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大有挑战之神态。安德海在灵棚里听得清清楚楚,他十分满意地笑了一下,暗自想道:

“好小子,表现得不错,除了那十块大元宝如数归还,时知县至少贴进去2000两银子,这下可真把他给挖空了。既然这小子识时务,也不能亏待他,等过些时候回京城后,在西太后面前替他美言几句,让他干个什么知府,甚至巡抚什么的,不出一年,保管他全部都能捞回来。”

时知县上了礼,接着便是其他乡邻县的知县上礼,他们也都与时知县的礼差不多。有的人聪明一些,本来就准备了较丰厚的礼,他们原打算见机行事,随大流走,既不吃亏,也不会得罪安德海。也有的人事先并未准备这么多,便先到李莲英那儿上了个账,答应明日一定将银子送来。这些先上账的人不敢在此多逗留,他们立刻返身回府取银子,生怕多耽搁一会儿引起安德海的反感。

剩下还没上礼的那些人,多数是军机大臣或一些巡抚、总督们。这些人谁也不愿意带这个头,他们十分清楚,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时知县尚且出手如此大方,他们这些二品显赫人物,至少也要出一万两银子。这可真把他们给难住了,谁也没带这么多银子来,他们原来大多数只准备5000两左右的银子,没想到时知县突然来这么一手,他们只好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跟着走。

还好,他们多数人都带来了随员,这时,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秘密商谈了一会儿,他们决定让随从们快马加鞭,到附近州县去借银子。大多数人让随从们多借一点来,有备无患嘛。

随从们纷纷借钱去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此时虽然内心里焦急不安,但表面上他显得十分镇定。老奸巨猾的李鸿章早已暗中派人去别处借钱。本来李鸿章准备了5000两白银,无奈被南皮县的时知县全给搅乱了,别说这一回一万两白银挡不下来,恐怕就是两万两白银也拿不出手。

李鸿章一跺脚,心一横,他决定送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二万五千两。

李鸿章心想:反正是“逼上梁山”了,现在拿出来的再多他也不怕,反正这银子也不是自己辛辛苦苦从自己牙缝里省下来的,全是当官这些年从老百姓手里“拿”来的。就当两年没向老百姓“拿”,等事情过后,再从民间多“拿”一些就是了。

要做好人就做到底,买个安德海的欢心,等安德海发丧以后,回到京城里,他一定会在西太后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说不定这直隶的总督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再封个什么公爵、侯爵当当,岂不美哉。

主意一定,李鸿章便沉住了气,豁出去了。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这一回,李鸿章一定要使四座皆惊,安德海眉开眼笑。

打发出去借钱的随从们都已经陆续回来了,这些军机大臣们再也憋不住了,你一万两白银、我一万两白银,纷纷上了礼。他们表面上拜祭安老夫人时恭恭敬敬、悲悲切切,而一个个心里直骂时知县。白花花的银子全留在了安家,他们忍不住一阵阵地心疼,但又说不出口,真可谓哑巴吃了黄莲,有苦也说不出。

候客棚已不剩几个人了,而李鸿章表面上不急不躁,实际上他也坐不住了。他不停地向外张望,仍望不到借钱的人回来。到别处去借两万两银子,谈何容易?谁的手里能有那么多现银?李鸿章也明白这一层困难,所以,他暗中叮嘱出去借钱的人直接去天津,找天津水师提督借钱,实际上就是暂时挪用军饷。不过,李鸿章可不敢长时期挪动,那是要吃官司的,弄露馅了,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

李莲英眼见着李鸿章不慌也不忙,小李子心里可急了,生怕安德海怪罪下来,小李子可担不起。于是,李莲英跑到灵棚里,贴着安德海的耳根说了些什么,只见安德海诡秘地一笑,手一挥,让李莲英先出去。

安德海心里一点儿也不着急,他深知李鸿章的个性,这位总督大人老奸巨猾、官迷心窍,聪明的李鸿章绝对不能给自己找难看的,他懂得“有粉要往脸上擦”,越是往后推,就越说明他准备送厚礼。因为,本来李鸿章带来的礼不会少,这会儿一定是由于人人送的礼都很厚,他李鸿章准备压倒一些人,一时间附近州县借不到那么多银子。时间拖的长,说明借钱的路程远,银两的数目大。

安德海的猜测完全正确,这会儿安德海守在灵棚故意不露面,李鸿章坐在候客棚也不来安慰安德海,这两人就像唱双簧似的,配合得十分默契。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渐渐地声音消逝在灵棚外。安德海正想问一问来者何人,只听见李莲英兴奋地高声大叫起来:

“李大人拜祭安老夫人,李大人行礼白绸30匹,白缎30匹,白绫子30匹,白银两万五千两。”

安德海听到这里,眼前为之一亮,心里想:

“果然是阔绰手,这么大方,这位总督大人,看来不久的将来就要变称呼了。”

一个多月下来,汤庄子安家大大小小的房屋堆满了白绸、白缎、白绫子,有一间原来盛山芋的仓库,现在居然变成了银库。

安德海派30多个人日夜守候,生怕有人抢劫。汤庄子的老百姓,就连南皮一带的知县们、知府们,谁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花白白的银子,大家的眼睛好像都麻木了,看一堆白银,就像看一堆山芋干一样。

安家老老少少20多口人,一个个眉开眼笑,这办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打心眼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