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二部 灯火楼台(06章)


十天以后,罗四姐接到了家信;罗大娘照她的话,是请乌先生代写的。这乌先生是关帝 庙祝,为人热心,洞明世事,先看了罗四姐的来信,心头有个疑问,何以回信要指定他来 写。再原罗大娘眉飞色舞地谈胡雪岩来看她的情形,恍然大悟,罗四姐大约不能确定,胡雪 岩会不会亲自来看罗大娘,所以信中不说信件等物托何人所带。不过胡雪岩的动静,在她是 很关心的;既然如此就要详详细细告诉她。她之指明要自己替罗大娘写回信,她正是这个道 理。

这完全猜对了罗四姐的心思,因此,她的信也就深符她的期待了。乌先生的代笔,浅显 明白;罗四姐先找老马来念给她听过,自己也好好下了一番工夫,等大致可以看得懂了,才 揣着信支看七姑奶奶。

“七姐,”她说,“我有封信,请你给我看看。”“哪个的信?”

“我娘的信。我一看信很长,当中好象提到胡大先生,我怕有要紧话在里头,不方便叫 老马给我看。”

“我比你也好不了多少,你看不明白,我也未见得看得懂。不过,不要紧,一客不烦二 主,当初你是托应春替你写的,现在仍旧叫他来看好了。’“七姐夫在家?”

“在家。”七姑奶奶答说:“有个洋人来看他,他在等。”于是古应春找了来,拿信交 了给他;他一面看,一百讲:“东西都收到了,胡大先生还送了一份很厚的礼,一共八样, 火腿、茶叶、花雕——”

“这不要念了。”七姑奶奶插嘴问道:“他信里称小爷叔,是叫胡大先生?”

“是啊!杭州人之中,尊敬小爷叔的,都是这样叫他的。”“好!你再讲下去。”

“五月初七胡大先生去看你母亲,非常客气,坐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谈起在上海的近况 ——”讲到这里,古应春笑笑顿住了。

“咦!”七姑奶奶诧异地问:“啥好笑?”

“信上说,你母亲知道你认识了我们两个,说是‘欣遇贵人’。”古应春谦虚着,“实 在不敢当。”

“我娘的话不错。你们两位当然是我的贵人。”罗四姐问道:“七姐夫,信上好象还提 到我女儿。”

“是的。你母亲说,胡大先生很喜欢你女儿,问长问短,说了好些话。还送了一份见面 礼,是一又绞丝的金镯子。”“你看!”罗四姐对七姑奶奶说,“大先生对伢儿们,给这样 贵重的东西,不过,七姐,我倒不大懂了,大先生怎么会将这双镯子带在身边?莫非他去之 前,就晓得我有个女儿?”“不见得。”七姑奶奶答说,“我们小爷叔应酬多,金表、杂七 杂八的东西很多,遇到要送见面礼,拿出来就是。”“原来这样子的。”罗四姐的疑团一 释,“开姐夫,请你再讲。”

“你娘说,你说要回去,她也很想念你;如果你抽不出工夫,或者她到上海来看你。”

罗四姐还未开口,开姑奶奶先就喊了出来,“来嘛!”她说,“把你娘接了来歇夏,住 两三个月再回去。”“上海是比杭州要凉快些。”罗四姐点点头:“等我来想想。”

“后面还有段话,是乌先生‘附笔’,很有意思!”古应春微笑着,“他说,自从胡大 先生亲监府上以后,连日‘庙中茶客议论纷纷’,都说胡大先生厚道。照他看,胡大先生是 你命中的‘贵人’,亦未可知。”

这话触及罗四姐心底深处,再沉着也不由得脸一红;七姑奶奶非常识趣,故意把话扯了 开去,“什么‘庙中茶客’?”她问:“什么庙?”

“关帝庙,就在我家邻近。替我娘写这封信的乌先生,是那里的庙祝,靠平常摆桌子卖 茶、说大书,关帝庙的香火才有着落。”

正谈到此处,洋人来拜访古应春了。在他会客时,罗四姐与七姑奶奶的话题未断,她也 很想接她母亲来住,苦夫便人可以护送。七姑奶奶认为这根本算不了一回事,写信给胡雪岩 就是。

“不好!”罗四姐只是摇头,却不说为何不好,及至七姑奶奶追问时,她才答说:我欠 他的情太多了。”“已经多了,何防再欠一回”

“我怕还不情。”

“那也有办法——”

七姑奶奶想一想,还是不必说得太露骨,罗四姐也没有再问,这件事就暂且搁下来了。

谈了些闲话,到了上灯时分,七姑奶奶提议,早点吃晚饭;饭后去看西洋来的马戏。罗 四姐答应在她家吃饭,但不想去看马戏;因为散戏已晚,劳她远送回家,于心不安。“那还 不好办?你住在我这里好了。我们还可以谈谈。”

罗四姐想了一下,终于接受邀约。饭后看马戏回来,古应春也刚刚到家。

“阿七,请你替我收拾收拾行李。”他说:今天来的洋人,是德国洋行新来的总管。他 说要专程到杭州去拜访小爷叔,顺便逛西湖,我只好陪他一趟。”

“怎么?”七姑奶奶高兴地说:“你要到杭州!好极,好极!你把罗四姐的老太太带了 来。”

古应春楞了一下,想到罗大娘信中的话,方始会意,欣然答说:“好、好!我一定办 到。”

他们夫妇已经这样作了决定,罗四姐除了道谢,别无话说。接着便谈行程;古应春计 算,来到约须半个月。七姑奶奶便又出了主意。

“你索性搬到‘大英地界’来住,我们来去也方便。”她说:“寻房带搬家,有半个 月。尽够了。”

“嗯,嗯。等我想一想。”

“你不必想等我来替你想。”七姑奶奶是在想,有什么熟人的房子,或租,或买,一切 方便;思索了一回,想到了,“老宓不是在造‘弄堂房子’?”她问,“完工了没有?” “老早完工了。”

“他那条弄堂,一共廿四家,算是条很长的弄堂,我想一定有的。”

“那好。”七姑奶奶转脸对罗四姐说:“老宓是阜康的二伙,现在也发财了。是他的房 子,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搬进去住。”“看看,看看!’罗四姐急忙否定,“我想另外寻, 比较好。”“为啥呢?”

罗四姐不答,只是摇头,七姑奶奶终于想到了,在此她跟胡雪岩的关系,正当微妙的时 刻,她是有意要避嫌疑,免得太着痕迹。

七姑奶奶觉得四罗姐人虽精明能干,而且也很重义气交情,但不免有些做作。她是个心 直口快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有她一套快刀斩乱麻的手法,是罗四姐所做不到的。“我不管 你那颗玲珑七巧心,九弯十转在想点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你搬家了。房子呢, 或租、或典或买下来,我来替你作主,你不必管。”

罗四姐反倒服帖了,“七姐,”她说:“我就听你的话,一切不管,请你费心。”

于是七姑奶奶独断独行,为她买了阜康钱庄二伙老宓新造的“弄堂房子”。这条弄堂名 叫富厚里,二十四户,望衡对宇,两面可通,七姑奶奶挑定的一户,坐北朝南,楼下东西厢 房,大客厅;后面是“灶披间”、下房、储藏室。扶梯设在中间,楼上大小五个房间,最大 的一个,由南到北,直通到底,是个套房,足供妖。另外四间一间起坐,一间饭厅,两间客 房具摆设藏家具摆饰,亦都是七姑奶奶亲自挑选,布饰得富丽堂皇,着实令人喜爱。

前后不过十天工夫,诸事妥帖,七姑奶奶自己也很得意。第十一天早上,派马车将罗四 姐接了来,告诉她说:房子我替你弄好了。现在陪你去看看。”

一看之下,罗四姐又惊又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断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只 怕我同有福气,住这么好的房子。”

七姑奶奶不理她这话,光是问她还有什么不满意之处,马上可以改正;罗四姐倒也老实 说了,还应该加上窗帘。“窗帘已经量了尺寸,叫人去做了,明天就可以做好。”七姑奶奶 接着又问:“你哪天搬?”

“慢点!”罗四姐拉着她并排坐下,踌躇了一下说道:七姐,说实话,房子我是真欢 喜。不过,我怕车量办不到,房子连家具,一起在内,总要四千银子吧?”

“四千不到。我有细帐在那里。”七姑奶奶说:“你现在不必提心买不起。这幢房子现 在算是我置的,白借给我住;到你买得起了,我照原价让给你。”

“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吗?”

“你不相信,我自己都不相信呢!”七姑奶奶笑道:“看起来,吴铁口的话要应验 了。”

罗四姐记得很清楚,吴铁口断定她要“做小”,如果“偏要做大”就会“嫁一个克一 个”。假使不愿“做小”,又不能“做大”,本身就会遭殃,性命不保。倘或如此,八字中 前面那四个字的“财”、“官”、“印”、“食”,自然都谈不到了。所以只有心甘情愿 “做小”,才会有福气。这样一想,七姑奶奶话中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

话虽如此,罗四姐却不愿表示承认,可也不愿表示否认。这一来,唯一办法便是装作未 听清楚而忽略了她的弦外余音,故意言他。

“七姐,搬家是件蛮麻烦的事,恐怕——”

“你用不着顾前想后。这里家具摆设都有了;你那里的木器,能送人的送人,没人可 送,叫个收旧货的来,一脚踢。收拾收拾衣服、首饰、动用器具,不过一天的工夫,有啥麻 烦?“这那班客户呢?”

“这倒比较麻烦。”七姑奶奶沉吟了一会说:“我劝你也不必再做了——”

“不!”罗四姐抢着说道:“不光是为我自己。人家也是养家活口的一项行当,我不能 不管。”

“那也容易,你找个能干的人,做你的替手。说不定,还可以要一笔‘顶费’。七姑奶 奶又说:“新旧交替,难免接不上头,老马可以慢慢搬过来。或者老马投了新东家,你就更 加省事了。”

听七姑奶奶为她的打算,简捷了当却又相当周到,罗四姐实在无话可说了,“七姐,我 真服了你了。”她说:“如今只剩下一件事:挑日子。”

“对。”七姑奶奶说:“到我那里去,一面挑日子;一面再好好商量。”

回到古家,略为歇一歇,七姑奶奶叫人取了皇历来挑日子。很不巧,一连八、九天都不 宜迁居,最快也得十天以后。“那时候老太太已经来了。”七姑奶奶说:“我的想法是:顶 好这三、四天以内就搬停当,老太太一来就住新房子,让她老人家心里也高兴;而且也省事 得多,四姐,你说呢?”

“话自然不错。不过,日子不好,没有办法。”七姑奶奶想了一下说:“有办法。俗语 道得好:拣日不如撞日。撞法哪天是那天,你说好不好?”

“怎么撞法?”

“以老太太到上海的那天,就算你撞到的日子。老太太到了,先在我这里歇一歇脚,马 上进屋;你也把要紧东西先搬运了来,晚上摆两桌酒,叫一班髦儿戏,热闹热闹,顺便就算 替老太太接风,不是一举两得。”

罗四姐觉得这样安排也很好,便即问道:“七姐夫不晓得哪天回来?”

“快了。大概还有四、五天工夫。”

古应春回来了。便得罗四姐深感意外的是:她的母亲没有来,倒是乌先生来了。

那乌先生有五十多岁,身材矮胖,满头白发,长一个酒糟鼻了,形容古怪,但那双眼睛 极好,看人时,眼中两道光芒射过来,能把人吸引住,自然而然地觉得此人可亲且可信赖。 因此,七姑奶奶一会便对他有好感。

在古应春引见以后,自然有一番客套;七姑奶奶问到罗四姐的母亲何以不来,乌先生乘 机道明了来意。“罗四姐的娘因天气太热,又是吃‘观音素’,到上海来作客,种种不方 便,所以不来。不过她娘倒有几句要紧话,要我私下跟她说,所以沾古先生的光,携带我到 上海来开开眼界。”

“蛮好,蛮好。”七姑奶奶说:“罗四姐,我跟她一见如故,感情象亲姊妹一样;乌先 生是她敬重的人,到了这里,一切不必客气。现在,乌先生看,是把罗四姐接了来呢?还是 你支看她。”

“她娘还有点吃的、用的东西给罗四姐,还是我去好了。”“那末,我来送你去。”

“不敢当,不敢当,决不敢当。”

“乌先生,你不要客气。为啥要我亲自送你去呢?这有两个缘故。”说到这里,七故奶 奶转眼看着丈夫说:“你恐怕还不晓得,罗四姐搬家了。是老宓的房子,我一手替她料理 的。”“好快!”古应春说了这一句,便又对乌先生说:“罗四姐的新居在哪里,我都不知 道:那就非内人送你去不可了。”“我送了乌先生去,顺便约一约罗四姐,今天晚上替乌先 生接风,请她作陪。”

听得这么说,乌先生除了一再道谢以外,再无别话,于是舍车会轿,一起到了罗四姐那 里。七姑奶奶把人带到,又约好罗四姐晚上陪乌先生来吃饭,随即匆匆忙忙赶回家,因为她 急于要听古应春谈此行的经过。

“他是女家的‘大冰老爷’——”

原来胡雪岩一回杭州,略得清闲,便与老母妻子谈罗四姐的事。本来娶小纳妾,胡雪岩 原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但罗四姐的情形不同,好些有关系的事,都要预先谈好,最要紧的, 第一是虚名,第二是实权。杭州官宦人家的妾待,初进门称“新姑娘”,一年半载亲党熟悉 了,才会称姓,假如姓罗,便叫“罗四姑娘”;三年五载以后,才换称“姨奶奶”的称呼。 至于熬到“姨太太”总要进入中年,儿女成长以后。可是胡雪岩却为罗四姐提出要求,一进 门就要称“太太”。“那末,”胡老太太问道:“你的元配呢?这个也是‘太太’,那个也 是‘太太’,到底是叫哪个?”

“一个叫了‘二太太’好了。

胡老太太沉吟了一会道:她怎么说呢?”胡老太太用手遥指,这“她”是指胡太太。

“我还没有跟她谈到这上头。先要娘准了,我再跟她去说。”

胡老太太知道,媳妇贤惠而软弱,即便心里不愿,亦不会贸然反对;但她作为一家之 主,却不能不顾家规,所以一时不便轻许,只说:“我要好好儿想一想,总要在台面上说过 去才可以。”

“台面上是说得过去的。为啥呢”胡雪岩正好谈“实权”,他说:“目下这种场面,里 头不能没有一个人来‘抓总’,媳妇太老实,身子又不好;以至于好事,还要老太太来操 劳,做儿子的心里不安。再说句老实话,外头的情形,老太太并不清楚,有时候想操心,也 无从着力。我想来想去,只有把罗四姐讨了来当家,既然当家,不能没有名分,这是所谓 “从权办理”。台面上说得过去的。”

“你要她来当家,这件事,我就更加要好好想一想了。你总晓得,当家人是很难做 的。”

“我晓得。罗四姐极能干,这个家一定当得下来。”“不光是能干。”胡老太太说: “俗语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做当家人要吃得起哑巴亏。丫头老妈子、厨子轿 班,都会在背后说闲话,她也有没有这份肚量,人家明明‘当着和尚骂贼秃’,她只当没有 听见脸上有一点懊恼的神气都没有?”

“这一点——”胡雪岩说:“我当然要跟她说清楚,她一定会答应的。”

胡老太太大摇其头,“说归说,答应归答应,到时候就不同了。”她说:“呢菩萨都有 个土性,一个忍不住闹了起来,弄得家宅不和,那时候你懊悔嫌迟了。

这是人的看法不同。胡老太太以前也见过罗四姐,但事隔多年,是何面貌都记不清楚 了,当然只就一般常情来推测;胡雪岩心想,这不是一下子可将老母说服的,惟有多谈一谈 罗四姐的性情才具,渐渐地让母亲有了信心,自然水到渠成。

就在这时候,古应春陪着洋人到了杭州,谈妥公事,派人陪着洋人去逛六桥三竺,古应 春才跟胡雪岩详谈罗四姐所托之事,以及乌先生代笔信中的内容,认为事机已成熟,可以谈 嫁娶了。

“我们老太太还有顾虑。”胡雪岩说,“老太太是怕她只能任劳,不能任怨。”

“那末,小爷叔,你看呢?”

“这要先看我们怎样子待人家,”胡雪岩说:“罗四姐不肯拉倒,如果肯了,她总也知 道,我不能拿元配休了,讨她做大太太,而只有做小。做小称太太,只让她掌权;她只要这 样想一想,就算有闲言闲语难听,一口气咽得下去,自然心平气和了。”

“小爷叔的话很透彻。”古应春自告奋勇,“我来跟老太太说。”

说当然有个说法,根本不提胡雪岩,只谈七姑奶奶跟罗四姐如何投缘,以及罗四姐如何 识好歹,因为七姑奶奶待她,所以言听计从,情如同胞姊妹。

胡老太太很尊重患难之交的古应春夫妇,对开姑奶奶更有份特殊的感情与信心,当时便 说:“七姐中意的人,一定不会错的。这个媒要请七姐来做,我也要听了七姐的话才算 数。”

一桩好事,急转直下,看来成功在望了。但古应春心思细密,行事谨慎,觉得乐观的话 以少说为宜。

“老太太也不要太高兴,不家肯不肯,还在未知之数。”

古应春接下来细谈七姑奶奶陪罗四姐去算命,几乎与吴铁口吵架的趣事;当然,他决不 会透露,这是他们夫妇事先跟吴铁口说通了的秘密。

胡老太太听得很仔细,而且越听笑意越浓,“原来她有这样一副好八字,看来真是命中 注定了。”她接着又说:“这种人的脾气是这样的,要嘛不肯,要肯了,说的话,一定有一 句、算一句。”

“小爷叔,”古应春又想到一件事:“不知道婶娘的意思怎么样?”

“她肯的。”胡老太太接口,“我跟她谈过了,她要我作主,现在,七姐夫,这桩事 情,我就拜托你了。”

“只要老太太作主,婶娘也不会埋怨,我同阿七当然要尽心尽力把这件事办圆满来。”

于是古应春为胡雪岩策划,男家的媒人是七姑奶奶,女家的媒人不防请乌先生承乏。胡 雪岩自然同意,便发了一份请帖,请乌先生吃饭。

这在乌先生自有受宠若惊之感,准时到胡家来赴宴;做主人的介绍了古应春与其他的陪 客,敬过一杯酒,托辞先离席了。

席间闲谈,不及正事;饭罢到客座喝茶,古应春才将乌先生邀到一边,笑着说道:乌先 生,你我神交已久。”

乌先生愕然,及至古应春提到彼此为罗四姐一家代笔的事,乌先生方始明白,人虽初 识,笔迹早熟,这就是神交,因为如此,一切都好谈了。

“照此看来,事情已经定局了。”七姑奶奶很高兴地说,“这乌先生看起来很关心罗四 姐,不晓得他看了她的新房子,心里是怎么想?”

乌先生等七姑奶奶一走,从房子看到摆设,在他心目中无一不新,无一不精,想不到她 如此阔气,只以有七姑奶奶这个初会面的堂客在,不便现于形色,怕人家笑话他没有见过世 面;此时就不再需要任何矜持了,毫不掩饰地显出艳羡惊异的神态。

“罗四姐,我真没有想到,你年纪轻轻一个女人家,会闯出这样一个场面来!上海我也 来过两回,说实话,这样漂亮的房子,我还是头一回见。”他紧接着又说:“古家当然是有 身分的人家,房子虽比你的大,不过没有你的新;摆设家具也比你多,可惜有细有粗,有好 有坏,不比你的整齐。”

听他这样夸赞,罗四姐心思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人生得意之事,无过于从小相亲的熟 人,看到此人肯争气、有出息、青云直上,刮目相看。她此时的心情,亦大有衣锦还乡之 感,不过紧接着而来的感觉,却是美中不足的空虚。“房子、家具都不是我的,我哪里就到 得了能这样子摆场面的地步?”

这话在乌先生并不觉得全然意外,略想一想说道:“就算是胡大先生替你置的,即使用 了,就算是你的了。”“也不是他,是七姑奶奶的。”

“七姑奶奶?”乌先生诧异,“你们罗家哪里跑出来这样一位姑奶奶?”

“乌先生你缠到哪里去了?”罗四姐笑道:就是古太太,娘家姓尤,行七,大家都叫她 七姑奶奶;我叫她七姐。”“啊,啊,原来是她。”乌先生眨着眼想,越起越糊涂,“那 末,古家两夫妇,怎么叫胡大先生‘小爷叔’?上海人叫叔叔叫‘爷叔’,胡大先生怎么会 是他们的小叔叔?”“其中有个缘故,我也是前几天才听七姑奶奶谈起,她的哥哥行五— —”

罗四姐告诉他说,尤五是松江漕帮的当家。尤五的师父跟胡雪岩是朋友,交情很厚。漕 帮中人,极重家规,所以尤五年龄虽比胡雪岩大,却尊他为长辈,七姑奶奶和古应春亦都跟 着尤五叫胡雪岩为小爷叔。

“照姑奶奶说,松江的漕帮称为‘疲帮’。他们这一帮的漕船很多,是大帮,不过是个 空架子;所以当家的带帮很吃力,亏得胡大先生帮他们的忙。为此胡大先生在杭州到上海的 这条水路上很吃得开,就因为松江漕帮的缘故。”乌先生听得很仔细,一面听,一面在心里 想他自己的事。他虽受托来做媒,但仔细想想,不是什么明媒正娶,他这个媒人也没有什么 面子;所以一种上抱定一个主张,如果罗四姐本人不甚愿意,或者胡雪岩的为人,在杭州以 外的地方,风评不佳,那就说不得打退堂鼓了。此刻看来,自己一路上的想法,似乎都不切 实际了。

既然如此,就不妨谈正事了。“罗四姐,”他说:“你晓不得,我这趟为啥来的?”

这样问法,罗四姐不免有些发窘,不过这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能因为羞于出口,以致 弄成误会,所以很沉着说Z:“是不是我娘有什么话,请乌先生来跟我说?”“是的。我原 来的意思,你娘即使不能来,写信给你,也是一样;你娘不赞成。她的话也不道理,写信问 你,等你的回信,一来一去个把月,倒不如我来一趟,直接问信明白。”“娘要问我的是什 么话?”

“问你对胡大先生怎么样?”

这一下,罗四姐的脸有些红了,“什么怎么样呢?”她用埋怨来遮掩羞涩,“乌先生你 的话,说得不清不楚,叫我怎么说?”

乌先生在关帝庙设座卖茶,一天见过三教九流的人不知多少,阅历甚丰,不过做媒人却 是第一次,因而有时不免因惑,心想,大家都说“媒人的嘴”是最厉害的,成败往往在一句 话上;到底如何是一言丧邦、一言兴邦,却始终无法模拟。不想,此时自然就懂了—他在 想:只要答一句:“胡大先生要讨你做小。”罗四姐必然羞且恼,一怒回绝,好事就难谐 了。

如果乌先生对胡雪岩的印象不佳,他就会那样说;但此刻已决心来牵这根红线,便要拣 最动听话来说:“罗四姐,胡大先生要请你去当家。”

这话让她心里一跳,但却不大敢相信,“哪里有这回事?”她说:“大家都叫胡大先生 是‘财神’,他家那样子大的排场,我怎么当家。”

“罗四姐,我劝你不要客气。你的能干,从小就看得出来的;胡大先生向来最识人,他 说要请你去当家,当然看准了你挑得起这副担子。”

看来不象是随口玩笑的话,罗四姐不由得问一句:“真的?”

“当然是真的。没有这句话,我根本不会来。”乌先生说:“名分上你已经吃亏了,没 有别的东西来弥补,你想我肯不肯来做这个媒?”

乌先生的话说得很巧妙,用“名分上已经吃亏了”的说法,代替听者刺耳的“做小”二 字,罗四姐不知不觉便在心里接受了。

“你的意思到底怎么样?”乌先生催问着,“如果你没有话,晚上我就要跟古太去谈 了。当然,我是女家的媒人,一定会替你争。”

“怎么?为啥要跟七姑奶奶去谈?”罗四姐问:莫非她是——”

“她是男家的媒人。”

“我娘的意思呢?”

“你娘情愿结这门亲的。”

罗四姐心潮起伏,思前想后,觉得有些话是连在乌先生面前都难出口的,老虑了好一会 说:“乌先生,你晓得的,七姑奶奶跟我象同胞姊妹一样;我看,我自己来问问她。”“让 我做个现成媒人,那再好都没有了。”乌先生说:“不过,罗四姐,你娘是托了我的;你自 己跟古太太谈的辰光,不要忘记了替你娘留一条退路。”

何谓“退路”?罗四姐不明白,便即问说:“乌先生,我娘是怎么跟你说的?”

乌先生有些懊悔,“退路”的话是不应该说的。所谓“退路”是以罗四姐将来在胡家的 身分,她母亲不会成为“亲家太太”,也就不会象亲戚那样往来;这样,便须为她第一笔养 老的款子,才是个“退路”。但看目前的情形,且不说罗四姐,即便是胡雪岩也一定会想 到,他那句话便是多余的了。因此,他就不肯再说实话,只是这样回答:“你娘没有说什 么,是我想到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你要替你娘打算、打算。”

“原来是这一层?”罗四姐很轻松地答说:“我当然有打算的。”

那好,我也放心了。等下到了古家,你自己跟古太太去谈好了。”

为了替乌先生接风,古应春稍微用了些心思。乌先生既是生客,跟七姑奶奶可是第一次 见面,应该照通常规矩,男女分席,但主客一共四个人,分做两处,把交情都拉远了,而且 说话也不放便,因此古应春决定请乌先生“吃大菜。”在人家家里“吃大菜”,乌先生还是 第一回。幸好做主人的想得很周到;“吃大菜”的笑话见得多,刀子割破舌头虽是故甚其 词,拿洗手指的水当冷开水喝,却非笑话。至于刀叉乱响,更是司空见惯之事,所以古应春 除了刀叉以外,另备一双筷子。选的菜,第一,避免半生的牛排;第二,凡是肉类都先去骨 头;第三,调味少用西洋的佐料。不过酒是洋酒,也不分饭前酒、饭后酒;黄的、白的、红 的,摆好了几瓶,请乌先生随意享用。

“乌先生!”七姑奶奶入座时就说:“自己人,我说老实话,用不惯刀叉,用筷子好 了。”

“是!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就老实了。”乌先生欣然举箸。

“乌先生看见罗四姐的新房子了?”

七姑奶奶有意将“子”字念得极轻,听去象“新房”。在她是开玩笑乌先生却误会了, 以为将来罗四姐会长住上海,她目前的新居,将来便是双栖之处。心想如果是这样子,又怎 么让罗四姐去当家?

心里有此疑问,却不暇细思,因为要回答七姑奶奶的话,“好得很。”他说:“我听罗 四姐说,是古太太一手经理的。”“乌先生,”罗四姐不等他许完,便即说道:“你叫七 姐,也叫七姑奶奶好了。”

“好!七姑奶奶,真是巾帼英雄!”

“怎么会想出这么一句话来?”罗四姐笑道:“恭维嘛,也要恭维得象才是。七姐又不 是‘白相人嫂嫂’,怎么叫巾帼英雄?”

乌先生自己也觉得拟于不伦,便即说道:“我来之前,‘大书’说岳传,正说梁红玉擂 鼓破金兵,‘巾帼英雄’这句话听得多了,才会脱口而出。”

“乌先生喜欢听大书,明天我陪你。”古应春爱好此道,兴致勃勃地说:“城隍庙的两 档大书,一档‘英烈’,一档‘水浒’,都是响档。乌先生不可错过机会。”

“办州话,”罗四姐说,“乌先生恐怕听不懂。”“听得懂。听得懂。”乌先生接着用 生硬的苏白说道:“阴立,白坐。”

大家都笑了。

“乌先生不但懂,”古应春说:“而且是内行。”

原来“阴立,白坐”是“英烈,白蛇’的谐音;是书场里挖苦刮皮客人的术语,有的阴 阴地站在角落,不花一文听完一回书,名为“阴立”;有的大大方方坐在后面,看跑堂的要 “打钱”了,悄悄起身溜走,名为“白坐”。由于彼此同好,皆有喜遇知音之感,大谈“大 书”,以及说书人的流派。罗四姐见此光景,轻轻向七姑奶奶说道:“乌先生这顿酒会到半 夜,我们离桌吧!七姑奶奶亦正有此意,找个空隙,打断他们的谈锋,说了两句做女主人应 有的门面话,与罗四姐双双离席。

七姑奶奶将她带到楼上卧室。这间卧室一直为罗四姐所欣赏,因为经过古应春设计,改 成西式,有个很宽敞的阳台,装置很大玻璃门,门上另两层帷幕、一展白纱、一层丝绒;白 天拉开丝绒那一层,阳光透过薄纱,铺满整个房间,明亮华丽,令人精神一爽。晚上坐在阳 台上看万家灯火,亦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象这种夏天,在阳台上纳凉闲谈,是最舒服不过 的一件事。

你是喝中国茶是,还是喝洋茶?”

所谓“喝洋茶”是英国式的奶茶。七姑奶奶有全套的银茶具,照英国规矩亲自调制,而 且亲自为客人倒茶,颇为费事;罗四姐此刻要谈正事,无心欣赏“洋茶”,便即说道:“我 想吃杯菊花茶。”

黄白“杭菊花”或以当茶叶泡来喝,有清心降火之功;七姑奶奶笑着问道:“你大概心 里很乱。”

“也不晓得啥道理,心里一直烦躁。”

“我们到阳台上来坐。”

七姑奶奶挑到阳台上去密谈,是替罗四姐设想,因为谈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她难免腼 腆,阳台上光线幽暗,可以隐藏忸怩的表情,就比较能畅所欲言了。

等小大姐泡了菊花茶来,背光坐着的罗四姐幽幽地叹口气说:“七姐,只怕我真的是命 中注定了。”

“喔,”七姑奶奶问道:“胡家托乌先生来作媒了,他怎么说?”

“他说的话也不晓得是真是假?说胡大先生的意思,要我去替他当家。”

“不错,这话应春也听见的。”

“这么说,看起来是真的,”罗四姐心里更加踏实;但心头的疑虑亦更浓重,“七姐, 你说,我凭啥资格支替他当家?”

七姑奶奶心想,胡雪岩顾虑者在此;罗四姐要争者亦在此,足见者是厉害角色,不开口 则已,一开口必中要害。不过,她虽然已从古应春口中摸透了“行情”,却不愿轻易松口, 因为不知道罗四姐还会开什么条件,不能不谨慎行事。于是她试控地问道:“四姐,你自己 倒说呢?要啥资格,才好去替他当家。”

“当家人的身分;身分不高,下人看不起,你说的话他左耳进右耳出,七姐,你说,这 个家我怎么当?”“是的这话很实在。我想,我们小爷叔,不会不懂这个道理,他总有让下 人敬重你的办法。”

“啥办法?”罗四姐紧接着问,“七姐夫怎么说?”“他说,胡老太太托我来做媒。不 过,我还不敢答应。”罗四姐又惊又喜,“原来是胡老太太出面?”她问:胡太太呢?”

“他们家一切都是老太太作主。胡太太最贤慧不过,老太太说啥就是啥,百依百顺 的。”

听得这一说,罗四心头宽松了些,不过七姑奶奶何以不敢答应做媒?这话她却不好意思 问。

“我为啥不敢答应呢?”七姑奶奶自问自答地说:“因为我们虽然一见如故,象同胞姊 妹一样;到底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你没有跟我详详细细谈过,我不晓得你心里的想法,如果 冒冒失失答应下来,万一做不成这个媒,反而伤了我们感情。”“七姐,这一层你尽管放 心。不管怎么样,你我的感情是不会伤的。”

“有你这句话,我的胆就大了。四姐,除了名分以外,还有啥?请你一样一样告诉我。 看哪一样是我可以代为答应下来的;哪一样我能替你争的,哪一样是怎么样也办不到的。” “怎么样办不到的事,我也不会说。”罗四姐想了一下说:“七姐,我顶为难的是我老 娘。”

她老娘何以会成为难题?七姑奶奶想一想才明白,必是指的当亲戚来往这件事,以她的 看法,这件事是否为难,主要的是要看罗四姐自己的态度?倘或她坚持要胡老太太叫一声: “亲家太太。”这就为难了!否则胡家也容易处置。谈到这里,话就要明说了,“四姐,你 的意思我懂了。”她说:“还有啥,你一股脑儿说出来,我们一样一样来商量。”“还有, 你晓得的,我有个女儿。”

“你的女儿当然姓老子的姓。”七姑奶奶说:“你总不见得肯带到胡家去吧?”

“当然,那算啥一出?”

“既然不带到胡家,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不管你怎么安排,胡家都不便过问的。这件事 可以不必谈,还不啥?”“还有,我只能给老太太一个人磕头。”

“是不是!”七姑奶奶马上接口,“我不敢答应,就是怕你有这样的话,叫我说都不便 去说的。”

罗四姐自己也觉得要求过分了一些;不过话既已出口,亦不便自己收回。因而保持沉 默。当然,在七姑奶奶看,这就是不再坚持的表示,能商量得通的。

“四姐,我现在把人家的意思告诉你;第一是称呼,下人都叫你太太;第二进门磕一个 头,以后都是平礼;第三生了儿子着红裙。这三样,是老太太交代下来的。”

罗四姐老虑了一会,觉得就此三事而言,再争也争不出什么名堂来,不如放漂亮些,换 取对方在它处的让步。于是她说:“七姐这么说,我听七姐的。不过我进他家的门,不晓得 是怎么个进法?”

七姑奶奶心想,这是明知故问。妾待进门,无非一乘小轿抬进门,在红烛高烧之下,一 一磕头定称呼。罗四姐问到这话,意思是不是想要坐花轿进门呢?

当然,照一般的办法,是太委屈了她,但亦决无坐花力轿之理。七姑奶奶觉得这才真的 遇见难题了。

想了又想,七姑奶奶只能这样回答:“这件事我来想办法,总归要让我面子上看得过 去。你明天倒问问乌先生,看他有啥好办法?”

正事谈到这里,实在也可以说是很顺利了。做媒本来就要往返磋商,一步一步将双方意 见拉近来;罗四姐也很明白事缓则圆的道理,因而很泰然地答说:“事情不急,七姐尽管慢 慢想。”

“你是不急,小爷叔恐怕急着要想做新郎倌。”七姑奶奶笑着将她的脸扳向亮处,“不 晓得你扮成新娘子,是个啥样子?”

这话说得罗四姐心里不知是何滋味?说一句:“七姐真会寻开心。”一闪站起身来, “乌先生不知道吃好了没有?”“我们一起下去看看。”

两人携着手复回楼下,只见古应春陪着乌先生在赏鉴那些西洋小摆设。七姑奶奶少不得 问些吃饱了没有之类的客气话,然后问到乌先生下榻之处。

“客栈已经定好了。”古应春问道:“不知道罗四姐今天晚上,是不是还有事要跟乌先 生谈?”

“今天太晚了。”罗四姐答说:“有事明天也可以谈。”“那末,我送乌先生回客栈。 明天一早我会派人到客栈陪了乌先生到罗四姐那里。下午我陪乌先生到各处逛逛。”

等古应春送客回来,七姑奶奶还带没有睡,等着要将与罗四姐谈论的情形告诉他,最后 谈到罗四姐如何“进胡家的门”。

“一顶小轿抬进门,东也磕头,西也磕头,且不说罗四姐委屈,我们做媒人的也没有面 子。”

“为小爷叔,没有面子也就算了。”古应春说:“你不要把你的想法也摆进去,那一来 事情就越发摆不平了。”

“好!那末罗四姐,总要让她的面子过得去。”“这有点难办。又要里子,又要面子, 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七姑奶奶也觉得丈夫的话不错,不过已经答应罗四姐要 让她“面子上过得去”,所以仍在苦苦思索。“睡吧!我累了。”

古应春计算所途劳顿,一上床,鼾声即起;七姑奶奶却无法合眼,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 办法,而且自己觉得很得意,很想唤醒古应春来谈,却又不忍,只好闷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古应春正在漱洗时,七姑奶奶醒了,掀开珠罗纱的帐子,控头说道:“不 要紧了!我有法子了。”没头没脑一问话,说得古应春愣在那里,好一会才省悟,“你是说 罗四姐?”他问。

“对。”七姑奶奶起床,倦眼惺忪,但脸上别有一种兴奋的神情,“他们的喜事在上海 办,照两头大的办法,一样可以坐花轿、着红裙。”她问:“你看呢?”

“小爷叔在杭州有大太太的,无人不知,人家问起来怎么说?”

“兼祧!”七姑奶奶脱口回答:“哪个去查他们的家谱?”“这话倒也是。不知道小爷 叔肯不肯?”

“肯不肯是他自己的事,我们做媒人的,是有交代了。”七姑奶奶又说:“我想他也不 会不肯的。”

古应春考虑了一会,同意了她的办法,只问:“回到杭州呢?”

“照回门的办法,先到祖宗堂磕头,再见老太太磕头。”“这不是啥回门办法,是‘庙 见’,这就抬举罗四姐的身分了。”古应春深深点头:“可以!”

“你说可以就定规了。下半天,你问问乌先生,看他怎么说。”

“能这样,乌先生还有什么话说?至于你说,‘定规’,这话是错了,要小爷叔答应了 才能定规。”

“你这么说,那就快写信去问。”

古应春觉得不必如此匆促。不过,这一点他觉得也不必跟爱妻去争;反正是不是写了 信,她也不会知道,所以答应着说:“我会写。”

乌先生上午去看了罗四姐;下午由古应春陪着他,坐了马车支观光,一圈兜下来,乌先 生自己提出要求,想到古家来吃晚饭,为的是谈罗四姐的亲事。

“我跟她谈过了,她说她的意思,七姑奶奶都晓得。不过,既然我是媒人,她说有些 话,要我跟七姑奶奶来商量。”“是的。乌先生你说。”

“第一件,将来两家是不是当亲戚来往,现在暂且可以不管。不过,她的女儿,要胡太 太认做干女儿;将来要到胡家来的,下人要叫她‘干小姐’。”

“胡太太的儿女,还要叫她妹妹。”七姑奶奶补充着,极有把握地说:“这件事包在我 身上。”

“第二件比较麻烦,她说七姑奶奶答应籽她的,要我请问七姑奶奶,不晓得是啥办 法?”

“办法是想到一个,不过,还不敢作主。这个办法,一定要胡大先生点了头才能算 数。”

“是的,做媒本来要双方自己原意,象七姑奶奶这样爽快有担当,肯代胡大先生作主, 真是难得。”乌先生可说:“不过,先谈谈也不要紧。”

这件事很有关紧,七姑奶奶心想,倘或自己说错了一句话,要收回或更改就不漂亮了。 不如让她丈夫去谈,自己在一旁察言观色,适时加以纠正或者补充,比较妥当。

于是古应春便在她授意之下,讲他们夫妇这天清早商量好的办法。讲得一点不错,七姑 奶奶认为无须作何修正。倒是乌先生的态度,让她奇怪;只见他一面听、一面事锁紧眉头— —她不知道这是乌先生中用心思索一件事时惯有的样子,只当他对这样的办法还不满意,心 里不免大起反感。于是古应春讲完了,她冷冷地问:“乌先生觉得这个办法,还不啥欠缺的 地方?”

“不是欠缺,我看很不妥当。”

这就连古应春都诧异了,乌先生,请你说个道理看。”他问“何以不妥当。”

“胡大先生现在是天下闻名的人,佩服他、赞成人的很多;妨忌他、要他好看的人也不 少。万一京里的御史老爷参上一本,不得了。”

“参上一本?:参胡大先生?”

“这我就不懂。”开姑奶奶接着也说,“犯了啥错?御史要参他。”

“七姑奶奶,请你耐心,听我说——”

原来乌先生的先世是州府钱塘县的弄房书办,已历四代,现在由乌先生的长史承袭: “大清律便“是他的家学,对“户婚律”当然亦很熟悉,所以能为古应春夫妇作一番很详细 的解释。

他说,以“兼祧”为娶“两头大”的借口,是习俗如此,而律无明文;不过既然习俗相 沿,官府亦承认的,只是兼祧亦有一定的规矩,如俗语所说的“两房合一子”,方准兼祧, 这在胡雪岩的情形,显然不合。

“你们两位请想,既称‘胡大先生’就是‘胡二先生’;好比合服李家,有‘李大先 生’李瀚章,就一定有‘李二先生’李鸿章。胡大先生既然有兄弟,就可以承继给他无子的 叔伯,何用他来兼祧?”

“这话说得有道理,‘胡大先生’这信称呼,就摆明了他是有兄弟的。”古应春对他妻 子说:“兼祧这两个字,无论如何用不上。”

“用不上就不能娶两房正室。一定要这么办,且不说大清律上怎么样,论官常先就有亏 了,这叫做‘宠妾减妻’,御史老爷一本参上去,事实俱在,逃都逃不了的。”一听这话, 七姑奶奶吓出一身冷汗,“真是亏得乌先生指点,”她说,“差点做错了事情,害我们小爷 叔栽个筋斗。”“筋斗倒也栽不大,不过面子难看。”乌先生又说:“讲老实话,胡大先生 还在其次,我先要替罗四姐想一想;倘或因为她想坐花轿、穿红裙,弄出来这场麻烦,胡老 太太、胡大先生一定很不高兴,说风凉话的人就会说:‘一进门就出事,一定是个扫帚 星。’开姑奶奶你倒想,罗四姐以后带好做人?”“乌先生,你想得真周到,见识真正高人 一等,”开姑奶奶由衷的佩服,“而且人家本来不知道罗四姐是啥身分,这一来‘妾’的名 声就‘卖朝报’了。”

“卖朝报”是句杭州的俗话,还是南宋时候传下来的,老面姓的名字忽然在“朝报”上 出现,一定出了新闻,“卖朝报”的人为广招徕,必然大声吆喝,以致于大街小巷,夫人不 知。如果胡雪岩因为“宠妾减妻”而奉旨申斥,上谕中就会有罗四姐的名字——清朝的“官 门抄”就是南宋的“朝报”;所以开姑奶奶的这个譬喻,十分贴切。

“是啊!”乌先生说,“那一来,不但杭州上海,到处都知道了,真正叫做‘求荣反 辱’。我想我只要一说明白,罗四姐一定也懂的。”

“是,是!”古应春急忙接口,“那就拜托乌先生跟罗四姐婉言解释。只要这一层讲通 了,我想我们的这个媒就做成功了。”

罗四姐自然能够体谅其在的苦哀,但总觉得快快有不足之竟;不过对七姑奶奶极力帮她 讲话出主意,非常感激,因而也就更觉得可以说知心话,所以反而拿乌先生向她解释的话, 来跟七姑奶奶商量。

“四姐,我想劝你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一个人要收缘,结果好,才是真正的风 光。你不是心胸不开阔的人,不要再在这上头计较了。”七姑奶奶又说:“我当你陪嫁的妈 妈,送了你去,你看好不好?”

江浙风俗,富家小姐出阁时,贴身的侍女、哺育的乳母,往往都陪嫁到夫家,而且保留 着原来的称呼;罗四姐听七姑奶奶用这样的说法,表示就算委屈,她亦愿意分担,这份情 意,求之于同胞姊妹,亦未见得必有,应该能够弥补一切了。“七姐,”罗四姐眼圈红红地 说:“我也不知道前世敲破了多少木鱼,今生才会认识你。”

“认识我没有啥了不得,倒是你嫁我们小爷叔,真是前世修来的。”七姑奶奶说:“做 个女人家,无非走一步帮夫运;天大的本事,也是有限制的,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 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我们小爷叔的本事,现在用出来的,不过十之二、三,你能再把他 那六、七分挖出来,你就是女人家当中第一等人物。何在乎名分上头?”

听这一说,顿时激起罗四姐的万丈雄心,很兴奋地说:“七姐,我同你说心里的话,我 自己也常也想,我如果是个男的,一样有把握创一番名堂出来,只可惜是个女的。如今胡大 先生虽说把个家交给我,我看他倒也并非一定只限制我把家当好了就好了;在生意上头,如 何做法,他也会听我的,我倒很想下手试一试。”

“是的。”七姑奶奶很婉转地说:“不过,这到底在其次,你出了主意,是好的,他一 定会听,那就等于你自己在做,并不一定要你亲自下手。照我看,你的顶大的一桩生意是开 矿,开人矿。这话你懂不懂?”

“不懂。七姐,”罗四姐笑道:“你的花样真多。”“我是实实在在的话,不是要花 样。我刚刚说道,你要把我们小爷叔没有用出来的六、七分本事,把它控出来。如果你做得 到,你就是开着了一座金矿!别的都算小生意了。”

罗四姐先当七姑奶奶是说笑话,听完了细细思量,方始逐渐领悟,庄容说道:“七姐, 你的这番道理我懂了。不过,以前我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要逞自己的本事;现在才晓 得,我要逞本事,一定要从胡大先生身上去下功夫。”“对啊!”七姑奶奶高兴地拍着说: “你到底聪明,想得透,看得透。”

除了“亲迎”的花轿以外,其余尽量照“六礼”的规矩来办,先换庚帖,然后下聘;聘 礼是两万现银,存在杭州阜康钱庄生息,供罗四姐为老娘养老之用;当然还有一座房子,仍 旧置在螺蛳门外。罗四姐在上海的新居,亦已过户在她名下;七姑奶奶所垫的房价及其他费 用,自然是由胡雪岩结算。聘礼最重首饰,只得四样,不过较之寻常人家的八样,还更贵 重,新穿的珠花、金刚钻的镯子、翡翠耳环、红玉簪子,其实是罗四姐自己挑的——胡雪岩 关照古应春,请七姑奶奶陪罗四姐支先定了,叫珠宝店直接送到上海阜康钱庄,验货收款。

“四姐,应春昨天跟我说:你们情同姊妹,这一回等于我们嫁妹子,应该要备一份嫁 妆。这话一点不错。”七姑奶奶说:“我想,仍旧你自己支挑;大家的面子,你尽管拣好的 挑,不要客气。说老实话,几千两银子,应春的力量还有。”

罗四姐心想,只要嫁到胡家,将来一定有许多机会帮古应春的忙,借为补报,所以不必 说客气话。不过,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多跛费,因而这样答说:“七姐跟姐夫这番意思,我不 能不领。不过,东西也在乎贵重,只要欢喜就好,你说是不是?”

“正是。”七姑奶奶说:“先挑木器。明天你空不空。”“空。”

“那就明天下半天。仍旧到昌发去好了。”

昌发在南市,是上海最大的一家木器行;罗四姐新居的家具,就是在那里买的,“好! 就是昌发。”罗四姐说,“今天家里会有客人来,我要走了。”

等七姑奶奶用马车将她送到家,罗四姐立即关照老马,另雇一辆马车,要带小大姐到南 市去办事。

到得南市在昌发下车;老板姓李,一见老主顾上门,急忙亲自迎了出来招呼:“罗四小 姐,今天怎么有空?请里面坐,里面坐。”

“我来看堂木器。”

“喔,喔!’阿老板满脸堆笑,“是哪里用的?”“房间里。”

所谓“房间里”是指卧房,首要的就是一张床,但既称“一堂”,当然应该还有几椅桌 凳之类,李老板便先问材料,“罗四小姐喜欢红木,还是紫檀?”

“当然是紫檀?”

“罗四小姐,你既然喜欢紫檀,我有一堂难得的木器,不可错过机会。”

“好!我来看看。”

我老板将她领入后进一个房间,进门便觉目眩,原来这些紫檀木器,以螺甸嵌花,有耀 眼的反光,以致眩目。细细看去,华丽精巧,实在可爱,“这好象不是本地货色。”罗四姐 说:“花样做法都不同。”

“罗四姐,到底是顶呱呱的行家,”李老板说:“一眼就识透了。这堂木器是广东来 的,广东叫酸枝,就是紫檀。光是广东来的不稀奇,另外还有来历;说出来,罗四小姐,你 要吓一跳。”

“为啥?”

“这本来是进贡的——”

“进贡?”罗四小姐打断他的话说:“你是说,原来是皇帝用的。”

“不错。”

“李老板,”罗四姐笑道:“你说大话不怕豁边?皇帝用的木器,怎么会在你店里?”

“喏,罗四小姐,你不相信是不是?其中当然有个道理,你请坐下来,等我讲给你 听。”

李老板请罗四姐在一张交椅上坐了下来,自己在下首相陪。他很会做生意,用的伙、徒 弟亦很灵活,等罗四姐刚刚坐定,现泡的盖碗茶与四个高脚果碟,已经送了上来。罗四姐存 心要来买木器,生意一定做得成,所以对昌发的款侍,坦然接受,连道声谢都没有。

“罗四小姐,请你先仔细看看东西。”

她原有此意。因为所坐的那张交椅,小巧玲珑,高低正好,靠背适度,一坐下来双肘自 然而然地搭在扶手上,非常舒服,本就想仔细看一看,听以听得这话,便低头细细赏鉴,工 料两精,毫无瑕疵。

看完交椅,再看椅旁的长方套几,一共三层,推拢了不占地位;拉开了颇为实用,一碗 茶、四只果碟摆在上面,一点都不显得挤。

“东西是好的。”罗四姐说:“不过花样不象宫里用的;宫里用的应该是龙凤,不应该 是‘五福捧寿’。”“罗四小姐,你驳得有道理;不过你如果晓得用在哪里,你就不会驳 了。宫殿有各式各样的宫殿,何止三宫六院?看地方,看用场,陈设大不相同,通通是龙凤 的花样,千篇一律,看都看厌了。你说,是不是呢?”

“话倒也不错。那末,这堂木器是用在哪里的呢?”“是要用在圆明园的——”

“李老板,你真当我乡下人了!哪个不晓得,洋鬼子把圆明园烧掉了。”

“烧掉了可以重造啊。当然,真的重造了,这堂木器也不会在我这里了。”

据李老板说,有班内务府的人,与宫中管事的太监,因为洪杨之乱,已经平定;捻匪亦 郁打败了,不足为患,因而怂恿慈禧太后说:“再过三、四年,皇帝成年,‘大婚’、‘亲 政’两桩大典一过,两宫太后应该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大可以将颐和园恢复起来。太后 ‘以天下养’,修个花园,不为过分。”

慈禧太后心动了,十二、三岁的小皇帝更为起劲;风声一传,有个内务府出身、在广东 干了好几任肥缺的知府,得风气之先,特制酸枝嵌螺甸的木器进贡,而在海道北运途中,事 情起了变化。

原来这件事,在私底下已经谈了几个月,当政的恭亲王大不以为然,不过不便说破,只 是在两宫太后每天例行召见时,不断表示,大乱初平,百废待举,财政困难,意思是希望慈 禧太后自动打消这个念头。

哪知恭王正在下水磨功夫时,忽然听说有这样一个知府,居然进贡木器,准备在颐和园 使用,不由得大为光火,授意一个满洲的御史,胪列这个知府贪污有据的劣迹,狠狠参了一 本;恭王面请“革职查办”,慈禧太后不便庇护,准如所请,那知府就此下狱。贡品自然也 就不必北运了,押运的是那知府的胞弟,将木器卸在上海变卖,是这样归于昌发的。“木器 一共三堂,一堂客厅,一堂书房,都卖掉了,现在剩下这一堂,前天有个江西来的候补道来 看过,东西是欢喜得不得了,银子带得不够,叫我替他留十天;他没有下定洋,我就不管他 了。罗四小姐,你要中意,我特别克已。”李老板又说:“我再说句实话,这堂木器,也没 有啥人用得起,你们想,房间里用这样子讲究的木器,大厅、花厅、书房应该用啥?这就是 我这堂木器,不容易脱手的道理。”

罗四姐心想,照他的话看这堂木器似乎也只有胡雪岩家用得起。不想居然也还有那么一 个阔气和江西候补道,转念又想,胡雪岩也是江西候补道,莫非是他叫人来看过?于是姓 问:“那个江西候补道姓啥?看来他倒也是用得起的。”

“姓朱。”李老板又说:“朱道台想买这堂木器也不是自己用,是打算孝敬一位总督的 老太太的。”

罗四姐心中一动,随即问说:“你这堂木器啥价钱?”“照本卖,一千五百两银子,其 实照本照本卖,已经把利息亏在里头了。好在另外两堂,我已经赚着了,这一堂亏点本也无 所谓。”

“李老板,我还你一个整数。”

“罗四小姐,”李老板苦笑着说:“三分天下去其一,你杀价也杀得太凶了。”

本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对折拦腰掼’”的生意还多的是。“

“罗四小姐,听你口音是杭州人?““不错。你问它作啥?““你们杭州人杀价厉 害,’对折拦腰掼’四分天下去其三。世界上哪里有这种生意。罗四小姐,你总要高升高升 吧?“高升又高升,讲定一千二百两银子。罗四姐是带了银票来的,取了一张四百两的,捏 在手中,却有一番话交代。“李老板,你要照我的话,我们这笔交易才会成功,明天我带个 人来看,问你啥价钱,你说八百两银子。”“这为啥?”

“你不要管。”罗四姐说:“你要一千二百两,今天我付你四百;明天再付你八百,一 文不少。”罗四姐又说:“你要在收条上写明白,一定照我的话;不照我的话,交易不成, 加倍退定洋。”

“是,是!我照办。”

于是李老板收下定洋,打了收条。等罗四姐走后不久,又来了一个老主顾。

“唷,唷!古太太,我财神又临门了。今天想看点啥?”“看了再说。”

李老板领着她一处一处看,看到那堂螺甸酸枝木器,站住脚问:“这堂木器啥价钱?”

“对不起,古太太,刚刚卖掉了—”

七姑奶奶大失所望,却未死心,“卖给哪个?”她说,“哪有这么巧的事?”

见此光景,李老板心里在转念头,他原来的话,还有一句:“就是罗四小姐买的。”哪 知话未说完,让“古太太”截断了;看她的样子,有势在必得之意,如果说破“罗四小 姐”,她一定会跟人家去商量情让,那一来事情就尴尬了。“罗四小姐”人很厉害,少惹她 为妙。

打定了这个主意,便不答腔;七姑奶奶却是越看越中意,就越不肯死心,“你卖给人家 多少钱?”她问。“既然卖掉了,古太太也就不必问了。”

“咦,咦!”七姑奶奶放下脸来,“当场开销,”她说:“问问怕啥,李老板你是生意 做得大,架子也大呢?还是上了年纪,越老越糊涂?做生意哪有你这个做法的,问都问不得 一句!”

“古太太你不要骂我。”李老板灵机一动,顿时将苦笑收起,平静地问道:’我先请教 古太太两句话,可以不可以?”“可以啊!有什么不可以?”

“古太太想买这堂木器,是自己用,还是送人?”“送人。”

“送哪个?”

“你不要管。”

“古太太,你告诉我了,或许有个商量。”

“好。”七姑奶奶说:“喏,就是上回我同她来过的那位罗四小姐。”

在这下,李老板会意了,“罗四小姐”所说要带个人来看;此人就在眼前。于他笑着说 道:“古太太,你说巧来真是巧!刚刚那个卖主,就是罗四小姐。”

七姑奶奶大感意外,“她来过了?”

她急急问说:“买了你这堂木器?多少钱?”

“八百两。”

七姑奶奶点点头,“这个价钱也还公道。”她又问:“付了多少定洋?”

“没有付。”

“没有付?”七姑奶奶气又上来了:“没有付,你为啥不卖给我?”

“做生意一句话嘛!罗四小姐是你古太太的来头,我当然相信她。”

七姑奶奶觉得他这两句话很中听,不由得就说了实话;“李老板,我老实跟你说了吧! 罗四小姐要做新娘子了,我买这堂木器陪嫁她,她大概不愿意我花钱,所以自己来看定了。 这样子,明天我陪她来,你不要收她的银子;要收我的。”“是,是!”

“还有,你答应她八百两,当然还是八百两,不过我要杀你的价。杀价是假的,今天我 先付你二百两,明天我杀价杀到六百两,你就说老主顾没办法,答应下来。这样做,为的是 怕她替我心痛,你懂不懂?”

“懂啊!怎么不懂?罗四小姐交到你这种朋友,真正前世福气,买木器陪嫁她,还要体 谅她的心。这样子厚道细心的人,除了你古太太,寻不出第二个。”

七姑奶奶买了这堂好木器,已觉踌躇满志,听了他这几句话,越发得意,高高兴兴付了 定洋回家,将这桩称心如意的事,告诉了古应春。

第二天,罗四姐来了,七姑奶奶一开口就说:“你昨天到昌发去过了?”

罗四姐不知她何以得知?沉着地答说:“是的。”“你看中了一堂木器,价钱都讲好 了?”

“是的。讲定八百两很子。”

“那再好都没有。”七姑奶奶说:“你真有眼光!我们走。”

于是一车到了昌发;李老板早已茶烟、水果、点心都预备好了。略坐一坐,去看木器。

“罗四小姐说,价钱跟你讲好了,是不是?”

“是的。”

“那是罗四小姐,买现在是我买。”七姑奶奶说:“李老板,我们多年往来,你应该格 外克已,我出你六百两银子。”“古太太,我已经亏本了。”

“我晓得你亏本,无非多年往来的交情,硬杀你二百两。”“下回我一定讲交情。这一 回,”李老板斩钉截铁地说:“我的价钱,讲出算数,决不能改。”

如此绝情,七姑奶奶气得脸色发白:真想狗血喷头骂他一顿,但一则是喜事,不宜吵 架;二则也是舍不得这堂好木器,只好忍气吞声,连连冷笑着说:“好,好!算你狠。”说 完,取出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往桌上一摔。

“古太太,你请不要生气,我实在有苦衷,改天我到府上来赔罪。”

“哪个要你来赔罪。我告诉你,这回是一闷棍的生意。”说完掉头就走,李老板追上来 要分辩,七姑奶奶不理他,与罗四姐坐上马车回家,一路气鼓鼓的,话都懒得说;罗四姐也 觉得好生无趣。

一到家,在起坐间中遇见古应春。他一看爱妻神色不怡,便含笑问道:“高高兴兴出 门;回业好象不大开心,为啥?”“昌发的李老板不上路!’七姑奶奶的声音很大,“以后 再也不要作成他生意了。你说要带洋人到他那里定家具,省省!挑别家。”

“怎么不上路?”

“他,”七姑奶奶想一想说:“硬要我八百银子。”“你照付了没有呢?”

“你倒想!”

七姑奶奶预先付过“差价”,是告诉过古应春的;他心里在想,李老板的生意做得很 大;而且人虽精明,却很讲信用,似乎不至于硬吞二百两银子,其中或者另有缘故,只是当 着罗四姐,不便深谈,只好沉默。

于是罗四姐便劝七姑奶奶:“七姐,东西实在是好的,八百两银子是真正不贵。你先消 消气;我要好好跟你商量,这堂木器有个用法。”

七姑奶奶正要答话,让小大姐进来打断了。她是来通报,李老板来了,要见七姑奶奶。

“不见。”

“我见。”古应春接口,“等我来问他。”

去了不多片刻,古应春笑嘻嘻地回进来,手里拿着个红封套;七姑奶奶接过来一看,封 套签条上写“贺仪’二字,下面是李老板具名;贺仪是一张二百四十两的银票。“这算 啥?”

“不是送你的。”古应春说:“你不是告诉,罗四姐做新娘子了,人家是送喜事的贺 礼。”

听这一说,七姑奶奶与罗四姐相顾愕然;事出突兀,都用眼色催古应春说下去,但古应 春却是一副忍俊不禁的神气。

“你笑啥?”七姑奶奶白了丈夫一眼,“快说啊!”“怎么不要好笑?这种事也只有你 们心思用得深的人,才做得出来。”古应春看了罗四姐一眼,向妻子说道:“你晓得这堂木 器多少钱?一千二百两。”

“唷!”罗四姐叫了起来,“七姐夫,李老板告诉你了?”“当然告诉我了,不然,他 另外收了二百两银子的定洋,硬不认帐,这话怎么交代呢?”

’啊?”罗四姐问说:“七姐,你已付过他二百两?”

七姑奶奶楞了一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反问一句:“你先付过他四百两?”

“是的。”

“为啥?”

“我不愿意你太破费。”

“两个人走到一条路上来了。”七姑奶奶哈哈大笑,“我晓得你不愿意我太破费,所以 预先付了他二百两。我道呢,啊里有这么便宜的东西!”

罗四姐也觉得好笑,“七姐夫说得不错,心思用得太深,才会做出这种事来。你螨我, 我瞒你,大家都钻到牛角尖里去了。不过”她说:“李老板也不大对,当时他就让二百两好 了。何苦害七姐白白生一场气。”

“他也有他的说法。”古应春接口答道:“我拿李老板的话照样说一遍;他说:‘那位 罗四小姐,看起来是很厉害的脚色,我不能不防她;收条!上写明白,报价只能报八百两改 口的话,加倍退还定洋。万一我改了口,罗四小姐拿出收条,一记“翻天印”打过来,我没 话说。所以我当时不松口,宁可得罪了古太太,事后来赔罪。’”

七姑奶奶前嫌尽释,高肖地笑道:“这个人还算上路,还多送了四十两贺礼。”说着将 红封套递给罗四姐。“我不要。”罗四姐不肯接,“不是我的。”

“莫非是我的?”七姑奶奶开玩笑:“又不是我做新娘子。”罗四姐窘笑着,仍旧不肯 接;七姑奶奶的手也缩不回去,古应春说:“交给我。二百两是退回来的定洋;四十两送的 贺礼,我叫人记笔帐在那里。”

于是七姑奶奶将红封套交了给古应春;接着便盛赞那堂酸枝嵌螺句的家具,认为一千二 百两银子,实在也不算贵。

由此便谈到这堂木器的来历;它之贵重,已经不能拿银子多寡来论了。罗四姐因此有个 想法,觉得自己用这堂木器,虽说出于“陪嫁”,亦嫌过分,难免遭人议论,因而私下跟七 姑奶商量,打算把这堂木器,孝敬胡老太太。

“我这个念头,是听了李老板的一句话才转到的,他说,有个江西的朱道台,想买这堂 木器孝敬一位总督的老太太。我心里就在想,将来我用这堂木器;胡老太太用的不及我,我 用了心里也不安,倒不如借花献佛,做个人情。七姐,你不会怪我吧?”

“哪里,哪里!”七姑奶奶异常欣慰地,“说实话,你这样子会做人,我就放心了。胡 家人多口杂,我真怕你自己觉得行得正、坐得正,性子太真了,会得罪人。”

“得罪人是免不了的。只要有几个人不得罪就好了。譬如胡老太太,一定要伺候得 好。”

七姑奶奶暗暗点头,心里在想,罗四姐一定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不但会做 人,还会做“官”,替她担心,实在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