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02.1节 出山入幕


咸丰二年(1852 年),左宗棠在四十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是为他正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

左宗棠考取了举人,算得上是“正途”士子,但他却因未能取得“甲科出身”的进士功名而不能沿循着“学而优则仕”的晋官之路顺利地走上仕途。同时,生长于“寒素”之家的左宗棠,既无钱而且更无意像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通过捐纳方式捐得官职。尽管左宗棠以“淡泊明志”,不是如同俗士那样热衷于入仕做官,但为了实现其以“儒术策治安”和“心忧天下”的抱负,又非进入仕途不可。这样,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唯一途径便是靠自己的“孝廉方正”被举荐,因为举人的身份给予他被举荐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加上他不凡的才华,也为他日后步入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左宗棠正是走了由人幕进而跃登官位的仕进之路。左宗棠在人湘幕之前,多次放弃了被清朝大员起用做幕宾的机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他因在湖南安化教陶桄读书,而未能入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幕府。咸丰元年(1851 年),清政府为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任命在籍的前两江总督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为钦差大臣,李星沅曾邀左宗棠“参戎机”①,但李至广西不久便病死,左也满足于“湘上农人”的生活,他的“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②这年年底,胡林翼又把他视为“楚材第一”的左宗棠推荐给湖广总督程矞采(字晴峰,江西新建人),由于“程请不坚,左亦漠然不愿”,遂作罢论。尽管此时左宗棠还没有出山入幕,但他的出众才华已为政坛要员所赏识。导致他最终跻身湘幕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兵湖南。在异常激烈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殊死搏斗中,左宗棠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到了与农民起义为敌的一面。

自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 年 1 月 11 日)太平军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后,至咸丰二年五月(1852 年 6 月)的近一年半时间内,他们在广西境内同清军对战。此后,太平军在洪秀全的带领下,经蓑衣渡之战,冲出广西,进入湖南。在湘南,太平军连克道州、郴州等重镇,清廷为之震惊。太平军突入湖南,使湖广总督程裔采极为恐惧,他“自衡州疾还长沙”,①想躲到省城避祸,并函请尚在广西的钦差大臣赛尚阿督师湖南。赛尚阿却把湖南军务推卸给程矞采。鉴于这种状况,咸丰皇帝一面严旨赛尚阿、程矞采同办湖南军务,一面改任广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抚,想以此来加强内线的防御。这样,担任云南巡抚的张亮基于咸丰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张亮基抚湘,也成为左宗棠出山入幕的重要机遇。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接连攻克道州、郴州并沿途袭挠安仁、攸县、醴陵,围困长沙,由湘南而湘中,三湘形势日蹙。左宗棠急忙由柳庄“举家避居”湘阴与长沙交界处的东山白水洞,且“亲故多从之”。②恰在此时,在贵州任黎平知府的胡林翼已向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了左宗棠。胡致函张说:“左子季高”,“才品超冠等伦”,“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能时务”。③张接受了胡的推荐,在赴湖南上任的路上,三次派专人携带书信到山中请左出山入幕,并表示对左是“思君如饥渴”。胡林翼又致函左宗棠说:“张中丞不世奇人,虚心延访,处宾师之位,运帷幄之谋,又何嫌焉。设楚地尽沦于贼,柳家庄、梓木洞其独免乎?”④经张亮基遣人“备礼走请”,胡林翼积极敦促,以及与左宗棠同居山中的好友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兄弟等人的劝说,加上左宗棠于道光二十九年在湘江与林则徐会面时听林亲口称赞张亮基是一个“开爽敏干”的官员,①他遂决定应张之聘,于咸丰二年八月十九日(1852 年 10 月 2 日)随张亮基抵长沙城外,八月二十四日(10 月 7 日),进入长沙城,成了湘抚的幕宾。此时,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役正方兴未艾。

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率领下攻占湖南郴州后,西王萧朝贵得悉“长沙城卑防疏”的情况,便向洪、杨建议由他率领“轻兵数千,倍道袭之,垂手可得”。②洪秀全、杨秀清同意由萧朝贵率偏师奔袭长沙,他们则留驻郴州,牵制清军主力。咸丰二年七月初七日(1852 年 8 月 21 日),萧朝贵率数千太平军从郴州出发,七月二十七日(9 月 10 日)行抵长沙城东十里扎营。第二天,向长沙城发动进攻,打响了长沙战役。此时正值湖南新旧巡抚交接之际,张亮基尚未抵长沙,城防由帮办军务罗统典负责。萧朝贵带领太平军主攻长沙城南门时被清军炮火击中而负重伤。太平军一如继往,勇猛攻城,且使“城门倒破”,清军“万分危急”。③但不久清军主力调往长沙和张亮基、左宗棠的到来,使清朝方面得以苟延残喘。也就在张、左进入长沙城仅 4 天之后,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太平军抵达长沙城南。双方鏖战更趋激烈。

左宗棠刚刚进入湘幕,张亮基便“一以兵事任之”。④左宗棠审度战场形势,向张亮基“干以数策,立见施行”。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他认为太平军“背水面城”,而清军“援军既扼其东北”,太平军“已自趋绝地”。只有西路的土墙头、龙回潭是太平军的粮食补给线和唯一的西进路线,因此,他主张“先以一军西渡,扼其他窜,可一鼓歼也”。②看来左宗棠是妄图将太平军扼杀于长沙城南,其胃口不谓不小。但援湘清军多为乌合之众,且分隶十几个总兵和提督,指挥不一。张亮基先后命令总兵常存、马龙,以所部西渡,而他们都“畏贼不战”。接着,张亮基又请内召进京途径长沙的赛尚阿遣提督向荣赴西路督战,向荣渡过湘江后,初是“迁延不进”,继则在牛头洲被翼王石达开所率太平军击溃。此时,清廷新任命的钦差大臣徐广缙抵湘潭,张亮基派江忠源“躬赴湘潭”,并“再三咨请”徐率军至长沙,也遭拒绝。③左宗棠又向张亮基建议调徐的部将提督福兴疾出河西,扼龙回潭,福兴却按兵不动。于是,张亮基欲自督兵往龙回潭,左宗棠力赞之,因此刻太平军攻长沙城甚急,城垣多次被太平军所用隧道爆破战术所“轰塌”,④张、左等人只得留在城中死守。但太平军进攻长沙 80 余日也未能克复,洪秀全决定从长沙撤军,十月十九日(11 月 30 日)深夜,太平军主力从长沙经龙回潭转移,后转战于益阳、岳州等地,冲出湖南,进入湖北。太平军于长沙撤围 11 天后,钦差大臣徐广缙才敢率兵抵达长沙。对此,左宗棠在致陶桄的信中说:“徐爵帅人甚朴实,用兵实非所长,……贼已北窜,始悔不用河西合围之策”。①左宗棠初次出山就显示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识,足使清军将帅刮目相看,由于左宗棠防守湖南有“功”,清廷下旨将其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他总算是第一次捞到了官衔,步人仕途。

接着,左宗棠协助张亮基在湖南一方面整饬吏治,另一方面镇压会党起义。在左宗棠的谋划下,张亮基派江忠源仅用 12 天就把浏阳“征义堂”会党起义镇压下去。于是,左宗棠又被提升为“以直隶州选用”。

太平军进军湖北后,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853 年 1 月 12 日)攻克武昌。左宗棠闻讯后“不胜骇叹”,他说:“孤城被围二十余日,在外救援之师不能乘机疾进,在内防堵之师不能严密固守,致蠢兹小丑竟敢猖厥至此,殊为可恨”。②他鉴于清朝正规军作战能力极低的状况,设想在湖南练就一支由绅士统领的团练武装来筹办防剿。于是,十二月十九日(l 月 26 日)由左宗棠草拟、张亮基签署的《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③左宗棠写好这份奏折的第三天,被清廷于二十多日前任命的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由湘乡赶至长沙,他“日与张石卿中丞、江岷樵、左季高三君子感慨深谈,……盖无日不共以振刷相勖”。①接着,曾国藩也向清廷上奏说,以往“所用之兵,未经练习,无胆无艺,故所向怯也。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他“与抚臣熟商,意见相同”。②这两个内容稍异但根本点相同的奏折,构成张亮基、左宗棠、曾国藩创办湘军的最初设想。他们都是想要建立起一支由绅士管带、招募乡勇并采用戚继光的成法进行编练的军队,此后产生的湘军,较之以往将弁由清廷按定制委派的绿营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湘军起源实由左宗棠肇其端,而经曾国藩继其成。张亮基调署湖广总督和左宗棠一度离开湘幕期间,曾国藩独立承担起编练湘军的任务,这就是将前经左宗棠檄调来长沙的以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为首的 1000 名湘乡团练编练成了第一支湘军陆师。

曾国藩在长沙的初次出现给左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③左宗棠既指出了曾的弱点,也甚有相见恨晚之感。曾国藩到长沙仅 5 天,张亮基就被清廷调署湖广总督,张偕同左宗棠于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53年 3 月 1 日)抵达武昌。

左宗棠进入湖广总督幕府之际,正值太平军胜利进军之时。咸丰三年正月初二日(1853 年 2 月 9 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撤离武昌,“由武汉下江南也,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靡”。①太平天国水陆大军直下三江。从武汉到南京 1800 里江防的清军主要集结在三个地区:九江、安庆、芜湖。太平军依次突破这三道防线,兵锋直逼南京。②二月十一日(3 月 20 日),太平军攻入南京内城。9 天后,太平天国正式建都南京,改名天京。遂又于四月初一日(5 月 8 日)、四月二十七日(6 月 3 日)分别开始了北伐与西征。

张亮基总督湖广,缘于太平军一举攻克湖北省城武昌。清廷在震惊之余,试图通过重用这个“保全湖南”的巡抚来扭转湖北的不利局面。当张亮基、左宗棠来到武昌时,太平军已按新的战略部署弃武昌而蔽江东下了。张、左遂在湖北加强军事布防。这年六月,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入江西,张亮基、左宗棠赶至湖北黄州,在与江西九江临近的田家镇设防。七月,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吉文元部因在河南遭清军堵截,未能渡过黄河北进,便转而南归攻入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左宗棠看出太平天国的这支南归军有由黄安经麻城、黄冈攻取武汉的意图,向张亮基建议从省城调兵勇 3000 余人星夜驰往团风镇,以扼“出江上窜武汉”之路。果然不出其所料,南归军从新洲乘船南下,并有骑兵在岸上护卫,但在团风镇一带遭到清军伏击。南归军被迫后退突围,经罗田取道安徽莫山(今属湖北省)等地,只剩少部分人与太平军西征军会合。左宗棠对此役非常得意,吹嘘说,“是役甫及八日,非制军相信之坚,断不能有此奇捷。用兵无他,训练得法,谋略须先贼一着,自然应手”。①左宗棠在湖督幕中也确为张亮基所重用,据他自己所说:“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又各州县公事禀启皆我一手批答,昼夜无暇。……制军待我以至诚,事无巨细,尽委于我,此最难得。近时督抚,谁能如此?”当然,左宗棠并不满足于仅是谋士身份的幕宾,他的理想是出幕为官。他说:“若朝廷与制军以钦差大臣剿贼,吾与岷樵佐之,老贼何遂猖狂至此”。②左宗棠的野心可谓暴露无遗。对于左宗棠在两湖的所谓“功绩”,张亮基也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全恃季翁为我部署,此君天下才也,办土匪,歼粤匪,以战则克,以守则固,进贤进能激励兵将,以残破之两湖而渐有生气。仆何能为,皆季翁之力。吾兄为我请其出山,则此功当与吾兄共之”。③

咸丰三年八月(1853 年 9 月),张亮基被清廷任命为山东巡抚。左宗棠遂决定离开张亮基幕府,于九月初四日(10 月 6 日)由鄂返湘。九月二十二日(10 月 24 日),他抵达湘阴,次日入山回到白水洞家中。湖南巡抚骆秉章(原名俊,号儒斋,广东花县人)闻左已归湘,便以“书币见招”和遣人“入山敦促”等方式聘左再入湘幕。但左宗棠以一年来幕宾生涯使其“心血耗竭”为由,表示“不欲复参戎幕”,并“托词谢之”,打算“自此匿迹销声,转徙荒谷,不敢复以姓字通于尘界矣”。①

出乎左宗棠意料之外的是太平天国西征大军进兵异常神速,锐不可挡。九月十三日(10 月 15 日),就在左宗棠离开湖北仅 9 天,石祥祯所部太平军一举攻克曾由左所设重防的田家镇,打开了湖北的门户。九月十八日(10月 20 日),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汉口、汉阳,遂撤军至湖北黄州(今黄冈)。咸丰四年正月十五日(1854 年 2 月 12 日),太平军在黄州大败新任湖广总督吴文镕所率清军,吴投水殒命。4 天后,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汉口、汉阳。紧接着,石祥祯率领太平军又由湖北挺入湖南,从二月初一日(2 月 27 日)至十三日(3 月 11 日)的 13 天中,太平军连续攻克岳州、湘阴、靖港、宁乡等地,威震长沙。太平军占领湘阴时,身居距县城 50 里山中的左宗棠听说“贼将入梓木洞得吾而甘心焉”,他感到“今幸暂免,是又得一生也”。②正是缘于死里逃生的侥幸和与农民起义为敌的本性,又加上骆秉章再三“使币入山,敦促再出”,使左宗棠感到一旦太平军攻入省城,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才“不得已,勉为一行”,③又一次进入湘幕。

③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

①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3 册,第 141—142 页。

②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上册,第 350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 《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一至一二。

② 《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三。

③ 《张亮基致胡林翼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藏。

① 《与周汝充》,《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四。

② 《与夏憩亭观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六。

③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五。

① 樵:《纪左恪靖》,《晨报》,民国 24 年 4 月 5 日。

② 《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至二。

① [清]李滨《中兴别记》,《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 2 辑上册,第 27 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②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

③ [清]胡林翼《启张石卿中丞》,《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六。

④ [清]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五,页八。

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

②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3 册,第 291 页,神州国光社,1952版。

③ 佚名:《粤匪犯湖南纪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 1 册,第 64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④ [清]郭嵩焘:《养知书屋札记》,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

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

②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

③ [清]江忠源:《江忠烈公邀集》附录,下册,第 20 页。

④ [清]张亮基:《贼踪纷窜省城解围折》,《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一九,光绪十七年重刻本。

①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九。

②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

③ [清]张亮基:《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三五。

① [清]曾国藩:《复胡润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页八.光绪二年长沙传忠书局刻本。

② [清]曾国藩:《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页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