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第七章 大会战(11)


肃宗不知何时起又添了个毛病,就是迷信鬼神。朝廷上有个王玙,专门用鬼神之事来取悦肃宗,每次议论礼仪时,王玙就常在话中夹杂一些巫祝俚俗。六月,肃宗按王玙的话照办,在长安南郊的东面立起了太一坛。肃宗曾经患病,卜者说这是山河在作祟,王玙就请求派宦官与女巫分别去祷告天下的名山大河。这些女巫依仗权势,所过之处勒索财物,其中以一名黄州女巫为害尤甚。这天,黄州刺史左震早晨来到女巫所住的驿站,见到馆舍的门锁着打不开,左震大怒,命人把门锁砸坏,把女巫拉出来在台下斩首,跟随她的那数十个无赖少年也全都打死。之后左震检查他们贪污的财物,发现多达数十万,左震便将此事上奏给朝廷,并请求用这些赃物代替贫民百姓的租赋,打发宦官返回长安,肃宗听到后,虽然不高兴,却又拿左震没办法,人家做的是对的,你难道楞把人家杀了么?

这些小事情不再多说,那么太上皇回来之后,该补封的都补完了,只是有一个重要位置,目前还空缺,就是太子之位。由于当初的张良娣由良娣而淑妃,最后到了皇后,算是肃宗正妻,所以她的儿子也成为嫡子,有资格成为下一任的皇太子。这就给李俶带来了麻烦,他固然凭借长子的身份占有优势,但最大的不利就是,现任皇后不是他的母亲,往往这种情况下,这个皇子的下场就比较危险了,比如申生为骊姬所害,司马矞为贾皇后所害。李俶的情况稍好,他立有大功,也不是说害就能害的了的,另外,李泌也提醒过肃宗,不可再摘一次瓜了,加之肃宗对李俶本来就比较袒护,所以这是李俶的优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皇后现在自己有两个儿子,当然想让肃宗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她完全有理由陷害李俶,一旦她无休止的做着不懈努力,早晚也必会成功。史书虽然说张皇后和李辅国两人也常在肃宗面前说李俶的坏话,但说了什么没有记,而且最主要的,明显没起什么作用。张皇后和李俶肯定有矛盾,但李俶听李泌的劝告,对张皇后比较恭顺,所以张皇后也并没有太和他过不去,而且张皇后想由自己的儿子夺李俶的既定太子地位,只要位子得到便可,没有什么其它理由,这个人留下来也罢(虽说最保险的是斩草除根,但是肃宗在日明显不能这么做,比如隋炀帝杀杨勇,也是在文帝死后),否则后来会是什么情形还真不好说。但张皇后这边也有不利情形,她的稍大一点的儿子兴王李佋当时年纪也就几岁,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兴王没过多久就死了;在灵武出生的定王李侗,张皇后就算再想争,也没有办法说动肃宗立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为太子。李佋死后,被谥为恭懿太子,当时王维有五首诗来哀悼他(王维和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肯定是没交情了,所以写这组诗不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就是主动讨好张皇后,个人愿意倾向前者,从王维后期心态上看,也该是前者),其中有一首:“苍舒留帝宠,子晋有仙才。五岁过人智,三天使鹤催。心悲阳禄馆,目断望思台。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苍舒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儿子,子晋是周灵王之子,这两人都是幼有成德,聪明博达,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兴王死时也很年幼。

肃宗自己的意思看来还是偏向于李俶的,对李揆说:“成王李年长,并且有战功,我想立他为太子,你看如何?”李揆拜了两拜祝贺说:“这真是社稷之福啊,我们不胜欢喜。”肃宗很高兴,说:“朕意决矣。”于是五月十九日,肃宗立成王李俶为皇太子,旧唐书则说是四月,这都好办,问题是通鉴记载,十月初五,肃宗册立太子,改太子名为李豫。怎么五月间立了一次,十月又立了一次?还是说“立”和“册”是不一样的?查了一下,似乎没有同一个人立两次太子的规矩,这个大概是下诏说要立李俶为太子,地位虽然确定了,只是没举行正式册封的仪式,到十月才搞了一次隆重盛大的册封活动吧。自此,李俶改名为李豫,再没有变过。而且他的太子之位终于定下来了,虽然后面也经历了一些风险,但总算平安度过,在我们看到的纪年上,肃宗下面的代宗便是他了。

六、宿敌

史思明投唐而复反,总觉得和李光弼有关,虽然没他的作用史思明后来也未必会有多老实,但李光弼的做法,也不免让人疑心这和两个人之间的“宿敌”关系有关。安史之乱中,战场很多,可这世界到底很小,这两人几乎经常对战,或者说,往往一开仗,其中一人放眼望去想看看敌人是谁,一看,多半是两人中的另一个。

那么,史思明和李光弼二人,出身和来历是怎样的呢?

不妨先说史思明,和安禄山、哥舒翰等人一样,他也是蕃将出身,他本名窣干,是“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大约也是突厥和西域胡人的混血儿。和安禄山的肥胖不同,史思明很瘦,而且头发、胡须都比较少,“鸢肩伛背,钦目侧鼻”,钦目侧鼻这是胡人的特征,而鸢肩伛背是什么样子呢?可能是双肩高耸的意思吧。这幅尊容,大约是不怎么好看的。史思明和安禄山本是同乡,他比安禄山仅年长一天,后来二人一直交情都不错,而且都很能打(没参军打仗之前大约就是打人了)。史思明的老上司就是乌承恩的父亲乌知义,乌知义对他不错,而史思明也每次打仗,也都有收获。在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的时候,保举他为折冲。天宝初年,累计战功做到了将军,知平卢军事。后来玄宗召见他,和他聊的也很开心,就问他的年龄,史思明说“年四十矣”,玄宗抚着他的后背说:“卿贵在后,勉之。”你以后还会再富贵的,要加油啊——可玄宗若知道他后来是那样的一种富贵法,一定气的捶胸顿足。另外,我们从史思明这句话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他和安禄山生年的相关信息。天宝元年是公元742年,假如是此年说的这些话,那么史思明的生年当是在公元700年左右。按:安禄山出生时幽州都督张仁愿曾经搜查了半天,因此张仁愿是个可以提供线索的重要人物。他至早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任幽州督,由通鉴所载,长安二年突厥寇并州,张仁愿本人传中也写他后来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以任期可以定为公元697年至公元702年,那么安禄山、史思明的生年当在这几年之间。他们大约和公元697年出生的郭子仪差不多,而公元708年出生的李光弼则比他们稍小一些。史思明在天宝初年被玄宗任命为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载由安禄山保奏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大致情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