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第七章 太宗的人镜(9)


其实若只是选人不当,太宗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本来嘛,即使是魏徵,也不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再说魏徵曾是太宗那么看重的人,贡献那么多。如果只是识人不明,太宗也不至于就要停婚仆碑。原因还是在于魏徵的身份。

魏徵是属于山东豪杰这一集团的,对于太宗来说始终不是能依靠的力量。太宗重用魏徵,当然首先是由于他有才干,能帮助他治国,可同时也是想拉拢山东豪杰以牵制山东士族和关陇集团,在统治集团内部实现一种平衡。

而魏徵推荐的两个人,杜正伦是山东士族,侯君集是关陇贵族,身份都十分特殊。太宗是担心魏徵和他们结党,那么平衡牵制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偏离了自己统治规划的初衷。为此,太宗对这件事才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后来,在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出征高丽,战事不顺,屡屡受挫。这时,他又想起了魏徵。一方面太宗也觉得当初是多虑了,没有证据显示魏徵就与他们结党;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出师有所悔恨,怀念魏徵在世时的直言进谏。所以太宗感叹地说道:“如果魏徵还在,朕怎么会有这次辽东之行呢。他一定会劝阻朕的啊!”言罢,马上命人将魏徵的妻子儿女召到驻地,慰问了他们一番。还遣人去魏徵葬处,将原来推倒的碑又立了起来,并以礼祭祀。从此往后,对魏家的恩宠又如同原来一样了。

其实,魏徵受到的待遇的反复,也正体现出太宗内心的矛盾。太宗明白以山东豪杰为首的一般地主正在成长,他们的力量不容忽视,必须好好利用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可是太宗作为关陇贵族,又不敢完全依赖他们,在太子废立等国本大事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去依靠原本属于自己一个集团的力量。所以太宗虽然重用魏徵,但亲近的却还是长孙无忌一干人等。而聪明如魏徵,怎会不明白呢,故而一开始他就提出愿为良臣而非忠臣。

不过,虽然魏徵与太宗之间有这等微妙的关系,却不失为君臣相得的典范。因为二人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将国家治理好,开创出一个自古未有的新局面。为着这一目标,魏徵尽力辅佐太宗,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像尧舜一样,成为一代圣君。太宗也深深明白,魏徵绝不仅仅只是耍嘴皮子功夫,他虽然表面上只是敢于直言强谏,但他为自己规划的治国方略对江山社稷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他是要将国家引领上一条光明大道。所以太宗才会那么看重魏徵。因为魏徵这面镜子,不仅仅是照见太宗个人的得失,更是照见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