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一生》译后记


提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字,在中国(且不说在世界上)已是家喻户晓, 老幼皆知。但是,对于成吉思汗的家世,他童年的苦难,他创业的艰难,他的雄才 大略,他的哀乐喜怒,以及他的功过曲直,是非长短等等,知道得较为清楚的人恐 怕就不多了。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搏击一世,在统一蒙古各部,出兵南下,挥师西征以后, 就溘然长逝了。但是,他的战马的铁蹄留下的回声,却一直在震撼着人们的心;赞 誉者有之,咒骂者有之,谈成吉思汗色变者亦有之。从中国到波斯,从波斯到欧洲, 学者们争相了解他,研究他,探索着他之成为“一代天骄”的秘密。勒内。格鲁塞 就是这些学者之一。

勒内。格鲁塞,法国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生于1885年,卒于1952年。 勒内。格鲁塞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写出了二十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十 字军东征史》(写于1933—1936年),(草原帝国》(写于1962年)和本书(写于 1944年),是世界历史名著。他还专门撰著了《中国历史》(写于1952年)一书,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过较为深人的研究。他为历史学的发展,为向世界介绍 东方文化和历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对世界历史学的杰出贡献,使他成 了著名的学者,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公元12—13世纪,漠北历史进程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推上了成功的顶峰。 当时蒙古地面部落星罗棋布,互相兼并残杀,最后形成几个大的部落联盟:东部有 塔塔儿部,北部有蔑儿乞锡部,中部有克列亦锡部,西部有乃蛮部,还有作为著名 纵横家扎木合为首的札答阑部等等。同这些庞大的部落联盟相比,蒙古部是一个较 为弱小的部落。各部落联盟之间互相攻伐,争战不休,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严重 地阻碍着蒙古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分裂混乱中,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定。时势造英雄。 成吉思汗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成就了统一大业。本书作者一再强调指出了这一点, 叙述成吉思汗如何得人心,如何满足人们要求统一的愿望,如何使统治的民族从小 到大,以弱胜强的过程。蒙古高原上各部族在成吉思汗的旗帜下统一起来,作为独 立的实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成吉思汗对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成吉思汗超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其他许多杰出领袖人物(匈奴的冒顿, 突厥的土门、室点密兄弟,回岵的怀仁可汗等等)的地方,是他能够坚定不移地将 草原帝国的疆域从大漠之边向南推进到华北,为他的继承者进而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自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北部长期陷于割据状态。至契丹占据燕云 16州,白沟河便成了辽、宋两国不可逾越的深渊,河北三镇之地几成化外。12世纪 初女真南下,更把中国从淮河中流拦腰切断,分成两个天下。此外,西北有哈刺契 丹(西江)和夏,西南有大理、吐蕃。他们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把中国弄得四 分五裂。当时这些割据政权,大都萎靡不振,偷生苟活,没有一个能担当起统一全 国的责任。成吉思汗以勃兴的武力,迫降畏兀儿,灭亡西辽,臣服西夏,击败金朝, 扫除各族间的疆界,消灭分割汉族的墙壁,为后来的元朝建立大一统局面准备了条 件。成吉思汗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卓越贡献正在于此。所以,毛泽东同志曾称成吉思 汗是“一代天骄”,把他与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成吉思汗 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这是毫无问题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无 论哪个民族的杰出人物统一中国,他所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政权,他所作出的历 史贡献也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那种所谓“正统”的观念是错误的。成吉 思汗为当时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当时蒙古军队的南下,也 给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带来了一些落后的制度和影响,在一个相当 的历史时期中对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了若干消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应 当看到的。

成吉思汗的西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他对花刺子模帝国的征讨是由于 对方无理挑衅,对欧洲的远征是追逐夙敌的连锁反应。西征的结果,一方面,它确 实给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不少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破坏了这些地区 的经济和文化。这一基本事实,应当首先看到。但另一方面,西征客观上冲破了亚 欧各国的此疆彼界,沟通了东西交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成吉思汗从动身西 征起,就采用中原的交通制度,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驿骑”、 “铺牛”和“邮人”,把中原旧有驿站系统延伸到西域。这一艰巨事业一直持续到 他的子孙后代。西征时带去了大批汉族技术人员,沿途劈山开路,修筑桥梁,改善 东西交通条件。为了维护道路上的安全,他还特别在交通大道上设置护路卫士,颁 布保护来往商人安全的札撒,出现了东西交通畅通无阻的时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如 火药,纸币,驿站制度等输出到了西方,西方的药物,织造品,天文历法等也输人 到了中国。明初郑和西使,可以看作是元代海外交通事业的继续和发展。而这一事 业的开创者,正是西征时的成吉思汗。所以,成吉思汗的西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 史现象。本书作者一反波斯一些历史学家一概否定和咒骂成吉思汗西征的态度,力 排众议,既指出了西征对当地造成的破坏,又指出了花刺子模帝国苏丹应当担负的 挑起战争的责任,指出了成吉思汗维护和发展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正当愿望。这种全 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态度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当时的蒙古地区,各部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各部落的贵族争夺霸权的斗争, 迫害、摧残成吉思汗一家的是敌对部落的贵族集团,与对方的人民群众没有关系。 同样,迫害成吉思汗祖宗的是金王朝的统治集团,与金国的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杀 害成吉思汗的使臣和商队的是花刺子模帝国的统治者,与花刺子模的百姓毫无关系。 这些民族和国家的人民都处在被统治地位。成吉思汗利用民族矛盾进行复仇,不分 青红皂白地屠杀对方民族和国家的人民,这是成吉思汗为实现统治欲望而采取的手 段。这里,涉及复杂的民族问题,也涉及复杂的政治问题。

总的说来,本书作者在写那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写成吉思汗这个历史人物时, 态度是严肃的,客观的。全书叙述了成吉思汗的家世,童年,征战,直到逝世的全 部历史。本书向我们揭示出:一个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由弱小变成壮大、 由落后变成先进的。对中国,是如此;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是如此。这一 点,对后人是有启发意义的。另外,作者在本书中突出描写了成吉思汗重视知识, 重视知识分子,从谏人流的优点。作为一个叱咤风云但又目不识丁的一世之雄,在 7 个世纪以前就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本书史料十分丰富,通过阅读此书,我 们可以学到许多地理、历史和军事知识。在艺术上本书也颇具特色。书中既有壮阔 的战争场面,又有使人如身临其境的景物描写;既有简略地铺叙,又有绘声绘色的 人物对话,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有起伏,有曲折,充满立体感。在重大事 件上大笔挥洒,在间歇处纲笔描绘,好似一部交响乐作品,既有金戈铁马,动人心 魄的乐章,又有娓娓动听的小调插曲,从各个角度描写了这样一位“深沉有大略, 用兵如神”的英雄人物。作者在撰写此书时使用的是散文笔法,作品的散文风格非 常突出,具有一种散文美。在世界上,研究蒙古史和成吉思汗的书籍和资料浩如烟 海。作者从大量史料中选取足以表现成吉思汗一生的材料,加以整理,组织成一部 紧凑的巨著,信笔写来,有如行云流水,毫不给人以堆砌史料的枯燥感,没有大家 手笔是很难做到这一步的。

关于本书的翻译,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本书不是历史论著,而是历史人物传 记作品。但既是历史人物传记,就有两层意思需要考虑,一是“历史”,二是“传 记”。对于历史学,本译者是门外汉,因此只能采取老老实实。严肃认真的态度, 不武断,不杜撰,尽量做到一些专门译法查而有据。为此,译者在翻译此书过程中, 阅读和参考了七八部历史论著,查阅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有关章节。 但尽管如此,仍难免会有错误。愿蒙海内有关学者之法眼垂青,更希广大读者之批 评指正。关于本书中的译名,各种有关著作之间极不统一,都是研究专著,究竟以 哪部著作的专门名词译法为准,笔者曾一度颇费踌躇。最后斗胆决定,关于写成吉 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和南征部分,人名和地名等专名按《蒙古秘史》的译法;关于写 成吉思汗西征部分,译名按国内出版的有关译著翻译。个别译名有改动,例如“铁 木真”,《蒙古秘史》中作“帖术真”,这次根据本传记作者的解释译作“铁木真”。

二、本传记由于不是历史论著,所以对有些史料没作详细考证,关于背景的注 释也极少。但书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较多,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阅读起来多有不 便,甚至会发生误会。为了帮助读者阅读,特根据有关史料增加了一些注释。

三、译稿对原著题目稍作改动,个别文句略有删节。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加之时间仓促,翻译中定会有错误之处,切望读者和有关 专家批评指正。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承蒙许多同志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一并致 谢。

译者